他跟林朝阳聊了三个多小时,聊天的同时还不忘奋笔疾书,笔记本密密麻麻的记了十几页内容,这些素材足够他做一次系列报道了。
令人惊奇的是,在采访的这段时间里,他房间的电话竟然又接到了几个旅馆转接来的外部电话,竟然清一色都是出版社的电话。
“真不愧是法国最顶尖的文学奖项之一,今天奖项才公布,就有这么多出版商对你的作品趋之若鹜了!”
在林朝阳又挂断了一家出版社的电话后,聂记者忍不住感叹了一句。
他虽然是驻欧记者,但却是第一次接触与文学有关的奖项和新闻报道,也是第一次感受到一份重量级文学奖项在法国的影响力。
“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找到你的联络方式的。”
“今天图昂餐厅那么多人,只要有心,想知道我在巴黎的住址和联系方式并不难。”
林朝阳笑着回应了一句,又接着回答聂记者的问题。
一直到晚上十点多,采访结束,林朝阳问他是不是要回住处。
聂记者却说:“不回了,就在旅馆开个房间,我得赶紧把这些内容整理出来,赶明天的飞机回国,把这个好消息带给全国人民!”
说这话的时候,聂记者脸上的表情有些疲惫,但却洋溢着笑容。
聂记者又问:“朝阳,你哪天回国?”
“我得三天后。”
本来以林朝阳的心思,他打算法国事毕后就回香江,但邹待使临走时特地叮嘱,待使馆方面安排了两场交流活动,让林朝阳务必留下来参与一下。
另外国内文化部和文协还准备了表彰活动,他又得回燕京一趟。
翌日早上,林朝阳起床去敲聂记者的门,才知道聂记者一个小时前就已经离开了,林朝阳只好独自下楼吃早餐。
用过早餐后,林朝阳刚来到旅馆大堂,就听到了有人在呼喊他的名字。
林朝阳转头,只见一个留着络腮胡的中年男子正从大堂的沙发上起身。
“伯恩先生?”
中年男子正是去年林朝阳在戛纳电影节期间见过的编辑儒利奥·伯恩,他是法国知名出版社格拉塞出版社的资深编辑。
“林先生,好久不见!”
儒利奥·伯恩热情的与林朝阳拥抱寒暄,一副老熟人的样子。
林朝阳不用猜也知道儒利奥·伯恩的目的,毕竟已经有一堆出版社联系他了。
不过他这话还没来得及开口问,旅馆大堂内又出现了一个人。
克莱蒙·梅特耶本来是来接林朝阳去伽利玛出版社签合同的,没想到会在勒诺克斯旅馆这里见到儒利奥·伯恩。
“梅特耶先生,不介意我跟林先生单独谈谈吧?”
儒利奥·伯恩神色从容,甚至带了那么一点挑衅。
克莱蒙·梅特耶很想说“介意”,可惜他没办法替林朝阳做主。
他故作绅士的做了个手势,自己回到车内等林朝阳。
过了不到十分钟,林朝阳从旅馆内出来,上了克莱蒙·梅特耶的车。
克莱蒙·梅特耶眼中闪过一丝庆幸,但还是忐忑之色更多,他装作不经意的发动车子,然后问:
“林,和伯恩先生谈得怎么样?”
虽然他知道林朝阳既然出来了,大概率肯定是没跟儒利奥·伯恩谈妥,但他还是忍不住要确认一下。
“谈的还不错,格拉塞出版社的诚意很足。”
克莱蒙·梅特耶心头一紧,“看来他们给出的条件不错。”
林朝阳饶有兴致的看着他,克莱蒙·梅特耶的眼神闪烁起来。
“格拉塞出版社给的条件是不错,不过还不足以让我动心,你们伽利玛出版社仍然是我的第一选择。”
听到这话,克莱蒙·梅特耶脸上的紧张神色尽去,爽朗的笑起来。
“林,你的选择没有错。我们伽利玛出版社可是整个法国最专业的文学出版社,选择我们不会错的!”
“当然。”
克莱蒙·梅特耶将车里的几份报纸递给了林朝阳,上面都是对昨天勒诺多文学奖的报道。
克莱蒙·梅特耶边开车边为林朝阳介绍了一下这几家媒体和报道的内容,两人一路说说笑笑,来到了巴黎左岸的伽利玛出版社。
与一年多前来时的默默无闻相比,现在的林朝阳刚刚拿下勒诺多文学奖,风头正盛,出版社专门为他准备了一个小型的庆祝仪式。
“祝贺你,林!你创造了勒诺多文学奖的历史,也创造了法国文学的历史,你可是第一位在法国获得重量级文学奖项的中国作家!”
伽利玛出版社的总编辑伊桑·罗杰斯代表出版社向林朝阳表达了热烈的祝贺之情。
等克莱蒙·梅特耶跟他耳语几句之后,他的表现就更加热情了。
庆祝仪式后,他迫不及待的拉着林朝阳去签了合约。
然后又对林朝阳说:“林,你应该在巴黎多待几天。”
“为什么?”
“我想给你约个《巴黎评论》的访谈。”
《巴黎评论》创刊于1953年,它早期以发表新晋或相对不知名作家的高质量小说和诗歌而闻名。
在成立的头五年里,《巴黎评论》发表了杰克·凯鲁亚克、菲利普·拉金、菲利普·罗斯、塞缪尔·贝克特、纳丁·戈迪默等人的作品。
日后,这些人无不成为国际上举足轻重的大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