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残)
应生无所住心。
譬如□路,其程一百余里,一日可达,在路□□空舍而行懈怠,欲生其中,此属皆是怖畏之房中有恶鬼及有毒蛇,行人若住,必有伤咅,於此不得生有住之心,行人住法,亦复如是,若住一法,即被法缚,不免生死。是故菩萨於诸法中应生无所住心。下文云:
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释曰:真如之心,本自无住,若不住诸法,则与道相应,若住一法,即连正教既末,正教肯不是非,故云则为非住。
为利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
精进之人,不见身心相,於一切毒蛇道路,乃至见一切虎狼、夜叉、罗刹,不生一念怖畏之心,此是布施之义。口说空,心有怕惧,即不名布施。心口相应,行解不二,即是利益。所言利益众生,应祗是利益自心中众生,若能依前行解,即道心壮大。既得如是之用,虽具见闻觉知,不染万境,既得不染,即一切解脱,更有何不知□耶?
赞曰:
菩萨怀深智,何曾不带悲。投身忧饿虎,割肉恐鹰饥。
精勤三大劫,曾无一念疲。如能同此行,皆得作大师。
真语者。
说一切性本无所说,即是真语。
实语者。
说一切法无所有,即是实语。
如语者。
说一切诸法,本来不动,有何不如?
不诳语者。
一切众生闻如是说,皆得解脱,云何得诳?
不异语者。
有是说有,无是说无,真是说真,假是说假,何得有异?又不异语者,一切万法本性自空,将何为异?下文云是法平等,何得有异?
赞曰:
众生与蕴界,名别体非殊。了心如似幻,迷情见有余。
真言言不妄,实语语非虚。始终无变异,佛性本来如。
此法无实无虚。
虚是一边,实是一边,二边俱遣,故言无实无虚。此法真空之理,二乘之人灭色归空,犹是生灭,亦名外道空。空色俱遣,不立有无,语嘿双亡,是非荡尽,非心所测,非口所宣,有不能有,无不能无,故言无实无虚。
赞曰:
证空便为实,执我乃名虚。非空亦非我,谁有复谁无?
对病应施药,无病药还祛。常观二空理,颖脱入无余。
若菩萨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
此是背明向暗,众生之心本自无住,无住之心,即是菩提。二乘之人,背菩提路,行凡夫道,如人背明向暗,犹如迷人,如此之人,盖不可言。
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释曰:二乘不见色住色,譬如不见坑落坑,菩萨见色不住色,如人见坑不入坑。一切诸法但有假名,二乘之人为无惠目,不辩虚假。菩萨有目,能辩真假,见种种色,悉皆无相。达摩大师云:「不见色是见色」。
受持读诵。
常见自性名为受持,口常记之名为读诵。
初日分乃至中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若约事相解者,祗是一日之中三时舍身命,求无上菩提,亦云三世舍身命,求菩提道,亦云三大阿僧只劫舍身命,求菩提道。此皆为迷,说於因地,非为悟者,顿持此经。若约悟人,观三世空,即是三时舍身命,初日分是过去世,後日分是未来世,中日分是现在世,虽作三世观,亦不及常见自性义。曰:三世自空,何假於观?常见自性者,即常见佛。经云:「瞻仰尊颜,目不暂舍」。此即是信心不逆。
书写。
了了见性,目之为书;开示於人,故名为写。众生得悟,记之於心,念念时中更无妄失,故名书写。
受持。
万法在性,名之为受;法清净故,目之为持;故名受持。
读诵。
在心曰读,在口曰诵,心口相应,故名读诵。
赞曰:
众生与寿者,蕴上假虚名。如龟毛不实,似兔角无形。
舍身犹妄识,施命为迷情。详论福比智,不及受持经。
大乘之人,色空俱遣,不着二边。二边既无,中道何立?一切不拘、不染,万境即是大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