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本卷记述了燕太子丹礼贤下士,向隐士田光请教复仇大计,田光举荐荆轲后吞舌而死等事,是故事的发展。
在这一卷里,燕丹躬身卑辞,礼敬田光,“舍光上馆”,“三时进食,存问不绝”为的是请求田光为刺秦事献上良策。而田光三月后才举荐了勇士荆轲,并以死促轲及时赴燕,塑造了一个深谋远虑的智者形象。另一方面,由他对太子门客的评论,不仅勾画出四种不同类型的勇士的性格特征,而且还在对比中反衬出荆轲神勇不凡的气度。荆轲对田光“心向意,投身不顾”的表白,则预示了他将为知己者死的悲壮结局。
田光见太子〔1〕,太子侧阶而迎〔2〕,迎而再拜〔3〕。坐定,太子丹曰:“傅不以蛮域而丹不肖〔4〕,乃使先生来降弊邑〔5〕。今燕国僻在北陲〔6〕,比于蛮域〔7〕,而先生不羞之〔8〕。丹得侍左右,覩见玉颜〔9〕,斯乃上世神灵保佑燕国,令先生设降辱焉〔10〕。”田光曰:“结发立身〔11〕,以至于今,徒慕太子之高行,美太子之令名耳〔12〕。太子将何以教之?”太子膝行而前〔13〕,涕泪横流曰:“丹尝质于秦,秦遇丹无礼,日夜焦心〔14〕,思欲复之。论众则秦多,计强则燕弱;欲曰合从,心复不能〔15〕。常食不识位〔16〕,寝不安席。纵令燕秦同日而亡,则为死灰复燃〔17〕,白骨更生〔18〕。愿先生图之。”田光曰:“此国事也,请得思之。”于是舍光上馆〔19〕。太子三时进食〔20〕,存问不绝〔21〕,如是三月〔22〕。太子怪其无说〔23〕,就光辟左右〔24〕,问曰:“先生既垂哀恤〔25〕,许惠嘉谋〔26〕,侧身倾听,三月于斯。先生岂有意欤〔27〕?”田光曰:“微太子言〔28〕,固将竭之〔29〕。臣闻骐骥之少〔30〕,力轻千里〔31〕;及其罢朽〔32〕,不能取道〔33〕。太子闻臣时已老矣!欲为太子良谋,则太子不能;欲奋筋力,则臣不能。然窃观太子客〔34〕,无可用者。夏扶〔35〕,血勇之人〔36〕,怒而面赤;宋意〔37〕,脉勇之人〔38〕,怒而面青;武阳〔39〕,骨勇之人〔40〕,怒而面白。光所知荆轲〔41〕,神勇之人〔42〕,怒而色不变〔43〕,为人博闻强记,体烈骨壮,不拘小节,欲立大功。尝家于卫〔44〕,脱贤大夫之急十有余人,其余庸庸不可称〔45〕。太子欲图事,非此人莫可。”太子下席再拜曰:“若因先生之灵〔46〕,得交于荆君,则燕国社稷长为不灭。唯先生成之。”田光遂行,太子自送,执光手曰:“此国事,愿勿泄之!”光笑曰:“诺。”
遂见荆轲,曰:“光不自度不肖〔47〕,达足下于太子〔48〕。夫燕太子,真天下之士也!倾心于足下,愿足下勿疑焉〔49〕。”荆轲曰:“有鄙志〔50〕,常谓:心向意,投身不顾;情有异,一毛不拔〔51〕。今先生令交于太子,敬诺不违。”田光谓荆轲曰:“盖闻士不为人所疑,太子送光之时,言此国事,愿勿泄,此疑光也。是疑而生于世〔52〕,光所羞也。”向轲吞舌而死〔53〕。轲遂之燕〔54〕。
【注释】
〔1〕田光见太子:孙案:《太平御览》礼仪部引作“先生见太子”,字误也。《文选·王文宪集序》注与今本同。
〔2〕侧阶:正室旁的北阶。《尚书·顾命》:“一人冕,执锐,立于侧阶。”宋蔡沈《集传》:“侧阶,北陛之阶上也。”海按:古人迎客不走正阶而下侧阶,以示恭敬。
〔3〕“太子侧阶而迎”二句:孙案:《史记·刺客列传》作:“太子逢迎,却行为导,跪而蔽席。”海按:《战国策·燕策三》与孙引《史记》略同。
〔4〕蛮域:古代将中原之外的四方边远之地称为蛮域。燕国地处北方边地,自称蛮域乃自谦之词。
〔5〕弊邑:僻远落后的城邦。古代君主对自己国家的谦称。
〔6〕北陲:北方边境。
〔7〕比:靠近。
〔8〕不羞之:不以此感到羞愧。
〔9〕覩:同“睹”,见。 玉颜:称人面貌的敬辞。
〔10〕设降辱焉:置身于此受到屈辱。设,设身,置身;降,来到,下临。
〔11〕结发立身:古代男子二十岁束发加冠,表示立身成人。意即从束发成年开始。
〔12〕美:赞美。 令名:美名。
〔13〕膝行:古人跪地移膝前行,表示尊敬或畏服。
〔14〕焦心:心情忧急。
〔15〕不能:不能等待。能,通“耐”。不能,即不耐。
〔16〕食不识位:吃饭时不能辨识座位。 海按:“位”或是“味”之讹。作“味”于义为长。
〔17〕死灰复燃:比喻失败后重新得势。也喻死而复生。
〔18〕白骨更生:死人枯骨又长出新肉。喻死而重生。此与上句的意思是:只要能报仇雪耻,即使燕与秦国同归于尽,那也是您的再生之德。
〔19〕舍:使人住下。做动词。 上馆:上等宾馆。
〔20〕三时进食:早、中、晚三时进献饮食。
〔21〕存问:探望问候。
〔22〕“太子三时进食”三句:孙案:此段《史记·刺客列传》不载。 海按:此段《战国策·燕策三》亦不载。
〔23〕无说:没有任何言词。即不为出谋献策。
〔24〕就光:亲自去见田光。 辟左右:让左右的人回避。 辟,同“避”。
〔25〕垂哀恤:赐予怜悯。
〔26〕许惠嘉谋:答应惠献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