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烟一缕轻轻飏,搅动兰膏四座香,烹煎妙手赛维扬[2]。非是谎,下马试来尝。
【注释】
[1]茶肆:茶馆。
[2]维扬:指扬州。
【鉴赏】此曲内容为盛赞好茶,带有明显的招揽顾客的意味。这首曲子原作共十首,此曲是第一首,意在夸赞茶的味道及制作功夫。
开头“茶烟一缕轻轻飏,搅动兰膏四座香,烹煎妙手赛维扬”三句,写茶味醇香和点茶、煎茶的技术高超。把开水冲入杯中,杯里的茶叶被水柱搅动得上下翻腾,茶面上蒸气袅袅地散开,飘散着诱人的股股清香。这里制茶的技艺,可以与名扬四海的扬州的师傅相媲美。下面“非是谎,下马试来尝”两句,说前面对茶的叙述评价绝不是过誉之词、撒谎骗人的,不信的话,不妨下马进肆来尝尝看吧。这样就加强了其可以信任的程度。
这首曲子语言通俗,风格明快,语气沉稳,爽朗干脆。作者写作技巧娴熟,余韵无穷。
〔中吕〕阳春曲
赠茶肆(十首之十)
金芽嫩采枝头露[1],雪乳香浮塞上酥[2],我家[3]奇品世间无。君听取,声价彻皇都。
【注释】
[1]金芽嫩采枝头露:指清晨采摘茶树的嫩芽,连露珠一起采下。
[2]雪乳香浮塞上酥:形容茶香。塞上酥,塞外少数民族饮的奶茶。
[3]我家:指这个“茶肆”。
【鉴赏】此曲侧重描述茶的稀有名贵以及诱人的味道,主要是向人们介绍和盛赞茶的功能与价值。
首句“金芽嫩采枝头露”生动而形象地描绘了采茶时的情景:破晓时分,晨曦方降,枝头的露珠尚存,茶叶的芽很嫩,色泽金黄诱人。茶叶以和露采下的嫩尖最为名贵,作者在渲染物美之中,表现出茶叶的品级档次极高。
紧接着第二句“雪乳香浮塞上酥”,抒写了茶香。烹茶时,茶面上堆起的泡沫,像晶莹洁白的雪乳,香味浮动诱人馋涎。作者以塞外少数民族饮用的奶茶作为比喻,唤起读者的联想,既突出了它的香气,又调动起人强烈的品茶欲望,符合元代的时代特色。如此珍贵的名茶世上也只有我一家,旨在吸引茶客们快来饮茶。“君听取,声价彻皇都”是对前句的补充,意思是说,你如能听取我的邀请,踏进茶肆尝一尝这稀世珍品的茶,便知道它响彻京都的盛名不掺半点儿虚假。作者用语夸张,口气夸大,字里行间充满了溢美之词。
这首曲子语言流畅,形象生动,言简意赅,风格清新活泼。
张鸣善
〔中吕〕普天乐
愁怀
雨儿飘,风儿飏。风吹回好梦,雨滴损柔肠。风萧萧梧叶中,雨点点芭蕉上。风雨相留添悲怆,雨和风卷起凄凉。风雨儿怎当[1]?雨风儿定当[2],风雨儿难当[3]。
【注释】
[1]怎当:怎么能受得了。
[2]定当:一定让人承受。
[3]难当:难以让人承受。
【鉴赏】此曲作者抓住了秋风秋雨的凄凉的特征并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抒发了哀愁情怀。
开头“雨儿飘,风儿飏,风吹回好梦,雨滴损柔肠”四句,从风雨着笔,写风雨带给人的烦恼与哀愁。人生际遇不顺,再添以风雨的搅扰,不禁更令人愁思绵绵,柔肠寸断。
接下来以风吹梧桐、雨打芭蕉象征着自己内心的忧愁苦闷,渲染了一种凄凉、萧索、清冷、孤寂的意境。这两句景中寓情,生动地表现出作者内心的愁怀。紧接着是从正面直接抒发作者的感受。人生漫长,有甜也有苦,有喜也有悲,而作者此时只感到“风雨相留”、“雨和风卷”,人世间的风雨,更增添了他内心的凄凉与悲怆。
结尾三句,“风雨儿怎当,雨风儿定当,风雨儿难当”,进一步借风雨的无情写出愁怀的难遣。作者由“怎当”到“定当”,又由“定当”到“难当”,先设问,继而肯定,最后否定,一波三折,描写出作者内心的愁绪,突出表现了作者的无可奈何。愁怀本无形,化作风雨,可感可触。
此曲语言通俗,反反复复只写了一个愁字,不仅有力地表现了浓厚的忧愁,而且内蕴丰厚,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中吕〕普天乐
嘲西席[1]
讲诗书,习功课:爷娘行[2]孝顺,兄弟行谦和,为臣要尽忠,与朋友休言过[3],养性终朝[4]端然坐,免教人笑俺风魔。先生道学生琢磨,学生道先生絮聒,馆东[5]道不识字由他。
【注释】
[1]西席:对老师的称呼。
[2]行:这边,那边。
[3]休言过:不说别人的过失和不足。
[4]养性终朝:养性,修养心性。终朝,全日,整天。
[5]馆东:主人,家长。馆,私塾。东,东家,主人。
【鉴赏】此曲题为《嘲西席》,嘲笑的是封建社会私塾馆里的教书先生。
前八句是写私塾先生对学生的谆谆训导。“讲诗书,习功课”,是要学习四书五经,以下都是诗书里的教条规范:“爷娘行孝顺”,是指要孝顺父母;“兄弟行谦和”,是指兄弟之间要谦和友爱;“为臣要尽忠”,是指要对君主忠心;“与朋友休言过”,就是不要谈论朋友的过错。这四者概括起来就是孝、悌、忠、义,可以说是封建道德和传统教育的核心内容。先生不管三七二十一,把这堆做人的大道理一股脑儿端了出来,结果还嫌不够,“养性终朝端然坐,免教人笑俺风魔”,还要加上修身养性,规规矩矩,免遭人嘲笑。这些都是迂腐的教室规范,也是束缚学生的教条。曲子的最后三句“先生道学生琢磨,学生道先生絮聒,馆东道不识字由他”,通过教师、学生和家长的不同看法,对教师的不识时务和顽固守旧提出了调侃和讽刺。结尾巧妙地点醒全篇,褒贬之情尽在不言中,耐人寻味。
〔双调〕水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