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基地日益增长的人口和对食物的需求,张瑞深刻意识到当前基地的局限性。
他召集了所有的居民,提出了一个新的设想:向外拓展,寻找更大的生存空间,以支持农业生产的发展,从而确保长期的食物供应稳定。
这个提议立即引起了热烈讨论。
有人担心外出探险的风险太大,害怕遭遇未知的危险;但也有人赞同这一想法,认为只有勇于开拓,才能让基地的未来更加光明。
经过一番激烈的辩论和权衡利弊后,张瑞决定采取一项折中策略:一方面派遣侦察队深入废墟城及其周边地区,仔细勘察适合耕作的肥沃土地,同时评估该地区的安全程度;
另一方面动员基地内所有可用劳动力,对现有的农田进行优化改造,使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灌溉系统,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侦察队很快就带回了好消息。
他们发现距离基地不远的地方有一片广阔的平原,土壤肥沃且水源充足,非常适合大规模种植作物。
更重要的是,这片区域尚未被“马桶人”占据或污染,相对较为安全。
听到这一消息,张瑞和基地的全体居民都非常振奋。
他们立即制定了一份详细的扩张计划,并分配了相应的任务。
一部分人负责清理和翻整新发现的农田,另一部分人则继续改良基地内的农业基础设施。
在紧张而有序的工作节奏中,时间悄然流逝。
几个月后,新的农业区正式投入使用,绿油油的麦田和金黄的玉米地在阳光下闪耀着生命的光彩。
丰收季节到来时,基地收获了前所未有的粮食储备量。
这不仅是物质上的丰盈,更是对张瑞及全体居民辛勤劳动成果的认可,是对他们勇敢追求更好明天信念的肯定。
随着农业区的成功建立,张瑞又提出了一系列长远规划。
他建议让“博士”成立一个科研小组,专注于培育耐旱抗病的新品种农作物,以减少对水资源的依赖并降低因病害导致减产的风险。
同时他鼓励居民学习现代农业技术,提高整体农耕水平,使基地的农业生产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在农业区取得初步成功的基础上,张瑞的目光投向了基地的全面升级和发展。
他清楚要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立足,仅仅满足于食物供给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他决定进一步扩大基地的规模,增设专门的生产区和武器区,以便制造必要的物资和装备,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之后他贴出了一张指示意见表。
生产区的构想:张瑞首先规划了一个综合型的生产区,旨在整合基地内外的资源,生产各种生活必需品和工业用品。
生产区分为多个子区域,涵盖纺织、制陶、金属加工等多个领域。
纺织车间:用于制作衣服、帐篷和绳索等各种纤维制品,保证了居民的穿着保暖需求;
陶瓷工坊:生产餐具、炊具及其他生活用品,提升生活质量;
金属工厂:主要负责修理现有设备,同时尝试打造新的工具和零件,提高生产力。
化工实验室:致力于提炼燃料、药品以及其他化学产品,为基地的运作提供基础支持。
生产区内还设有一个小型图书馆和技术交流中心,供技术人员查阅资料、开展研发项目,并与其他领域的专家共享信息,推动技术创新。
武器区的规划
武器装配厂:集中制造枪械、弓箭等远程打击武器,以及刀剑、盾牌等近战防身工具。
弹药库:严格管控各类弹药存储,既确保战斗时有足够的供给,也要防止意外事故。
训练营:定期组织军事演练,提升全体成员的身体素质和战术素养,培养一批精锐士兵。
情报站:“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通过收集分析周边动态,预警潜在威胁,指导决策制定。
为了确保武器区高效运行,张瑞还特别列出以下几点:
1 强化安全保密措施,限制非授权人员进入核心区域;
2 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规范操作流程,杜绝安全隐患;
3 鼓励创新思维,开发新型武器,适应不同战斗场合需求。
在张瑞周密布局之下,生产区与武器区的建设顺利推进,基地的整体实力得到了显着提升。
居民们不仅衣食无忧,还拥有了抵御外来侵扰的能力,安全感大大增强。
而这时人们认为他们可以反击马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