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路小跑着进入乾清宫,气喘吁吁地说道:“陛下,老奴已将旨意传达给孙元化。
还有,内承运库的银子已经开始拨给袁大人了,可让战船建造无后顾之忧。”
王承恩脸上洋溢着完成任务的喜悦。
崇祯听后,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他微微点头:“很好,你办事朕放心。这事要派人盯着点,有什么情况随时来报。”
崇祯的语气变得温和了一些,但眼神依然严肃。
“是,陛下。”王承恩再次领命而去。
崇祯微微点头,眼神望向远方,像是在展望大明军队在各处战无不胜的场景。
“朕希望这些火器能发挥最大的作用,让我大明不再受外敌侵扰。承恩,你派得力的人去安排火器的调配,不得有误。”
“老奴遵旨。”王承恩领命后,退了下去。
崇祯独自坐在乾清宫中,眼神依然盯着那份火器清单,心中思绪万千。
他深知大明如今面临的困境,这些火器的分配只是他战略中的一步。
他起身走到窗边,望着宫外的天空,喃喃自语:“大明的江山,朕定要守住。”
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决心,那是一种帝王的使命感,让他在这艰难时局中,努力寻找着每一丝希望,为大明的未来谋划着。
数日后,王承恩前来复命:“陛下,火器调配正在按皇上的旨意进行。”
崇祯微微点头:“嗯,要确保火器安全送达,不得有任何差池。
同时,让各地将领加紧训练士兵使用火器,不可懈怠。”
他的眼神严肃,语气中带着命令的口吻。
“老奴已经传旨下去,各地将领定会用心训练。”王承恩回答道。
崇祯又拿起一份各地军情奏疏,仔细查看,时而皱眉,时而沉思。
他对王承恩说:“如今局势复杂,虽有了新战船和火器,但不可掉以轻心。
你去吩咐下去,加强各地情报收集,朕要随时掌握局势。”
“是,陛下。老奴这就去安排。”王承恩说完,退了下去。
崇祯继续埋头处理政务,他知道,前方的路还很长,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着大明的命运。
但他心中有了希望,那艘“勇武”号战船和这些分配出去的火器,是他手中的利器,
他要用它们为大明杀出一条血路。
在之后的日子里,崇祯时常询问火器调配和战船打造的进度。
他会在朝堂上与大臣们商议军事战略,每当提到登莱战船和火器之事,他都充满信心。
一次朝堂上,有大臣对崇祯的决策提出质疑:“陛下,如此多的火器调配,会不会引起各方势力的不平衡?”
崇祯眼神一凛,盯着那位大臣:“朕的决策自有朕的道理。如今大明四面受敌,需增强各方实力以御外敌。
登莱水师和各地军队都是为了保卫大明,何来不平衡之说?”
他的声音威严,让那位大臣不敢再言。
朝堂上的纷争如同一团乌云,笼罩在崇祯的心头,散朝之后,那股压抑与愤懑依然在他的胸腔中翻涌。
崇祯阴沉着脸,疾步回到乾清宫,龙袍的下摆随着他急促的步伐剧烈晃动,仿佛也在宣泄着主人的怒火。
一进乾清宫,崇祯就猛地一甩袍袖,重重地坐在龙椅上,眼中燃烧着愤怒的火焰。
他眉头紧皱,像是两座随时可能爆发的火山,咬牙切齿地埋怨道。
“这些人根本就什么都不懂!国之将倾,他们却只知在朝堂上聒噪,尽说些误国之话,还奢谈什么平衡,简直荒谬至极!”
他的声音因愤怒而微微颤抖,每一个字都像是从牙缝中挤出来的。
崇祯的拳头紧紧地握着,骨节泛白,他想起后金鞑子的铁蹄几次践踏京师周边。
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的惨状,心中的怒火就越发旺盛。
“后金鞑子都已经打到家门口了,他们的铁蹄踏碎了我大明的安宁,百姓在战火中哭泣,而这些文官呢?
他们还在算计什么平衡不平衡,就像一群瞎了眼的老鼠,看不到国家面临的真正危机!”
崇祯怒目圆睁,眼中似要喷出火来,他猛地一拍扶手,震得桌上的茶杯都晃了几晃。
“难道非要朕把那些破铜烂铁发给浴血奋战的将士们,他们才觉得平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