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法师鉴定 浏阳(潘慧纯 邵慧圆)同辑
一 龙舒净土文
净土起信一曰。净土之说。多见于日用之间。而其余功。乃见于身后。不知者止以为身后之事而已。殊不知其大有益于生前也。何则。佛之所以训人者无非善。与儒教之所以训人。何以异哉。唯其名有不同耳。故若以净土为心。则见于日用之间者。意之所念。口之所言。身之所为。无适而非善。善则为君子。为大贤。现世则人敬之。神佑之。福禄可增。寿命可永。由是言之。则从佛之言而以净土为心者。孰为无益于生前乎。其次为业缘所夺。而不能专志于此。苟有志焉者。亦恶缘可以自此而省。善缘可以自此而增。恶缘省而不已。终必至于绝其恶。善缘增而不已。终必至于纯乎善。恶既绝矣。善既纯矣。非为君子而何。非为大贤而何。由是言之。则从佛之言而以净土为心者。孰谓无益于生前乎。又其次。不知礼义之所在。不知刑罚之所畏。惟气力之为尚。惟势力之为趋。苟知以净土为心。则亦必知省己而自咎。所为虽不能皆合于礼义。亦必近于礼义矣。虽不能尽超乎刑罚。亦必远于刑罚矣。渐可以脱小人之域。而终为君子之归。庸人稍知佛理者。世必目为善人。此其效也。由是言之。则从佛之言而以净土为心者。孰谓无益于生前乎。或曰、从孔子之言而以儒教为心。岂不益于生前。何必净土哉。曰、此世间法耳。非出世间法。世间法则不出于轮回。出世间法。则直脱轮回之外。净土既益于生前。又益于身后者。以其兼世间法出世间法故也。
净土起信二曰。净土之说。有理有迹。论其理。则见于日用之间。而未尝离。前篇所言是也。论其迹。则见于早晨一茶之顷。而不必终日泥。十念法门是也。盖修持法门有九品。人人皆可以修。虽罪恶之人。佛亦不弃。回心向善。则为善矣。故此十念法门。人皆可以通行。譬如久为暗室。一灯照之。则为明矣。故虽杀牛屠马之人。放下屠刀。亦可以修。所以修者不难。亦不妨一切俗事。故在官不妨职业。在士不妨修读。在商贾不妨贩卖。在农人不妨耕种。在公门不妨事上。在僧徒不妨参禅。凡一切所为。皆不相妨。故曰、其修持工夫见于早晨一茶之顷耳。遂可以为万劫不坏之资。人何为而不修乎。今有贩物者。一钱而得两钱之息。则必自喜。以为得息之多矣。行路者。一日而及两日之程。亦必自喜。以为及程之多矣。是于外物小有所得。而知其喜也。或两钱而得一钱之价。必忧之以为丧本。两日而及一日之程。亦必忧之以为费日。是于外物小有所失。而知其忧也。何于吾身之光阴有限。则汨没以过。其失大矣。而不以为忧。于净土之因缘难遇。幸而知之。其得大矣。而不以为喜。是徒见小得小失。而知忧喜。及得失之大者。则不能知。何不思之甚也。况不费时刻。用力甚少。而收功有不可尽言者。人何为而不修乎。此时不修。可痛惜哉。可痛惜哉。
净土起信三曰。人骤闻净土之景象。多不信之。无足怪也。盖拘于目前所见。遂谓目前所不见者。亦如此而已。且如陋巷粪壤之居者。安知有广厦之清净。小器藜藿之食者。安知有食前之方丈。弊箧锱铢之蓄者。安知有天府之充溢。故处此娑婆浊世。不信其有清净佛土。所以生长于胞胎。不知彼有莲花之化生。寿不过百年。不知彼有河沙之寿数。衣食必由于营作。不知彼有自然之衣食。快乐常杂于忧恼。不知彼有纯一之快乐。然则佛之所言。不可以目前所不见而不信也。况佛切戒人以妄语。必不以妄语以诳人。世人妄语者。非以规利。则以避害。佛无求于世。何规利之有。佛视死生如刀斫虚空。何避害之有。是佛无所用其妄语也。世间中人以上者。犹不肯妄语。以丧其行止。况佛乎。其言可信。无足疑者。故先贤云。佛言不信。何言可信。昔有以忠臣为奸党者。刻之于石。天雷击之。今以金宝彩色镌刻装绘。以为轮藏。贮佛之言。供以香华。严以神龙。使其言之果妄。则又甚于奸党之碑。何为历千百岁。而天雷不击之哉。以其言之诚也。言之诚而不信。将何俟哉。是故净土之说。更无可疑者。况自古及今。修此者感应甚多。尤不可以不信也。
净土起信四曰。儒者因以释氏之徒无戒行。故轻其教。而因以不信净土。是不然。岂可以道士不肖而轻老子。士人不肖而轻孔子。智者尚不以人废言。况可以其徒而轻其教乎。释氏之教。有世间法。有出世间法。其世间法与吾儒同者。不可以缕数。姑举其大者言之。释氏之所以孳孳训世人者。无非戒恶劝善。而吾儒何尝不戒恶劝善哉。且以目前言之。佛以杀生、偷盗、邪淫、为身三业。而孔子胜残去杀。诗人言文王德及禽兽昆虫。是岂不戒杀哉。盗固不在所言矣。孔子言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诗人刺不好德而悦美色。是岂不戒邪淫哉。佛以妄言、绮言、两舌、恶口、为口四业。孔子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岂不戒妄言也。谓巧言令色鲜矣仁。岂不戒绮语也。书称尔无面从。退有后言。岂不戒两舌也。恶口谓之恶怒之声。尚未至于秽语。荀子谓伤人之言。深于矛戟。是未尝不戒恶怒之口也。佛又以贪嗔痴为意三业。孔子谓见得思义。是则戒贪矣。谓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是则戒嗔矣。谓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是则戒痴矣。由此言之。儒释未尝不同也。其不同者。唯儒家止于世间法。释氏又有出世间法。儒家止于世间法。故独言一世。而归之于天。释氏又有出世间法。故知累世。而见众生业缘之本末。此其所不同耳。欲知释氏之所长。须看楞严楞伽圆觉与无盖障菩萨所问经。及晓金刚经之理。未能如是。而遂非之。则孔子所谓不知而作之者。可不戒哉。诚如是。则释氏为可信矣。其言净土。又乌可以不信哉。所谓出世间法。净土尤其要者。不可以不勉也。
净土起信五曰。世有专于参禅者云。唯心净土。岂复更有净土。自性阿弥。不必更见阿弥。此言似是而非也。何则。西方净土。有理有迹。论其理。则能净其心。故一切皆净。诚唯心净土矣。论其迹。则实有极乐世界。佛叮咛详复言之。岂妄语哉。人人可以成佛。所谓自性阿弥者。固不妄矣。然猝未能至此。譬如良材。可以雕刻佛像而极其华丽。必加以雕刻之功。然后能成。不可遽指良材。而遂谓极佛像之华丽也。是所谓唯心净土而无复更有净土。自性阿弥不必更见阿弥者。非也。又或信有净土而泥唯心之说。乃谓西方不足生者。谓参禅悟性。超佛越祖。阿弥不足见者。皆失之矣。何则。此言甚高。窃恐不易到。彼西方净土。无贪无恋。无嗔无痴。吾心能无贪无恋无嗔无痴乎。彼西方净土。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欲静则静。欲去则去。吾思衣而无衣。则寒恼其心。思食而无食。则饥恼其心。欲静而不得静。则群动恼其心。欲去而不得去。则系累恼其心。是所谓唯心净土者。诚不易到也。彼阿弥陀佛。福重山海。力挈天地。变地狱为莲花。易于反掌。观无尽之世界。如在目前。吾之福力。尚不能自为。常恐宿业深重。坠于地狱。况乃变作莲华乎。隔壁之事。犹不能知。况乃见无尽世界乎。是所谓自性阿弥者。诚不易到也。然则吾心可以为净土。而猝未能为净土。吾性可以为阿弥。而猝未能为阿弥。乌得忽净土而不修。舍阿弥而不欲见乎。故修西方见佛。而得道则正易。若止在此世界。欲参禅悟性超佛越祖为正难。况修净土者。不碍于禅。何参禅者。必薄净土而不修也。大阿弥陀经云。十方有无量菩萨往生阿弥陀佛国。彼菩萨尚欲往生。我何人哉。不欲生彼。是果胜于诸菩萨乎。由此言之。唯心净土。自性阿弥者。大而不要。高而不切。修未到者。误人多矣。不若脚踏实地。持诵修行。则人人必生净土。径脱轮回。与虚言无实者。天地远矣。
净土起信六曰。佛眼见无量劫事。故自古及今。无所不见。又戒人妄语。必不自妄语以诳人。又戒人有我。必不自有我以夸人。故其言诚可师法。按楞严经云。有十种仙。皆寿千万载。数尽复入轮回。为不曾了得真性。故与六道众生。同名七趣。是皆轮回中人也。世人学仙者。万不得一。纵使得之。亦不免轮回。为著于形神而不能舍去也。且形神者。乃真性中所现之妄想。非为真实。故寒山诗云。饶汝得仙人。恰似守尸鬼。非若佛家之生死自如。而无所拘也。近自数百年来。得仙者唯钟离吕公。而学钟离吕公者。岂止千万。自予亲知间。数亦不少。终皆死亡。埋于下土。是平生空费心力。终无所益也。欲求长生。莫如净土。生净土者。寿数无量。其为长生也大矣。不知修此法门。而学神仙。是舍目前之美玉。而求不可必得之碔砆。岂不惑哉。或云净土乃闭眼后事。有何证验。答云。净土传备载感应。岂无证验哉。况神仙者。有所得则甚秘而不传。以谓泄天机而有罪。佛法门。唯恐传之不广。直欲度尽众生而后已。是其慈悲广大。不易测量。非神仙之可比也。
净土起信七曰。人有不信因果。从而不信净土者。夫因果乌可以不信乎。经云。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若不信此语。何不以目前之事观之。人生所以有贫富。有贵贱。有苦乐劳逸。有荣辱寿夭。其祸福种种不同。虽曰天命。天岂私于人哉。盖以人前生所为不同。故今生受报亦不同。而天特主之耳。是以此身谓之报身。报身者。报我前世所为。故生此身也。天何容心哉。譬如人有功罪于外。当受赏罚于官府。官府岂私于人哉。特此有功当赏。有罪当罚。而主之耳。岂以赏罚无故而加于人。世间官府。犹不以赏罚无故而加于人。况天地造化。岂以祸福而无故加于人乎。是知以前世所为有善恶。故以祸福而报之也。以其不能纯乎善。故不能纯受其福报。乃有富贵而苦夭者。有贫贱而乐寿者。有荣宠而悴辱者。其为果报。各随其所为。如影从形。如响应声。纤毫不差。故云。种桃得桃。种李得李。未有种麻而得豆。种黍而得稷者。唯种时少。收获时多。故作善恶时甚小。受祸福之报甚大。故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人生为善恶。果报还如此。盖造化自然之理也。此理可信。则净土之说必可信。何则。二者皆佛言也。佛诚言于因果。必不妄言于净土。故因不信因果。从而不信净土者。此可以解其惑矣。
净土起信八曰。人有见目前善恶未有报者。遂不信因果。而因以不信净土。殊不知善恶未有报者。非无报也。但迟速耳。佛尝谓阿难云。人有今世为善。死堕地狱者。今世为恶。死生天堂者。阿难问何故。佛言。今世为善。死坠地狱者。今世之善未熟。前世之恶已熟也。今世为恶。死生天堂者。今世之恶未熟。前世之善已熟也。熟处先受报。譬如欠债。急处先还。左氏谓栾武子有德。可以庇其子。故其子黡。虽为恶而可以免祸。黡之子盈为善。而黡之恶乃累之。故盈虽善而及于难。止于世间目前可见者言之。善恶之报。尚有如此者。况隔世乎。书曰。天道福善祸淫。老子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是三教皆言此理。但有迟速耳。岂可以目前不见果报。而遂不信因果。因以不信净土乎。
净土起信九曰。或者疑之云。人此间念佛。西方七宝池中。如何便生莲华一朵。予告云。此不难知也。譬如大明镜。凡有物来。便现其影。镜何尝容心哉。以其明而自然耳。阿弥陀佛国中。清净明洁。自然照见十方世界。犹如明镜。睹其面像。是故此间念佛。西方七宝池。自然生莲华一朵。无足疑也。或者又疑之云。念往生真言者。阿弥陀佛常住其顶。卫护其人。若无量世界。有无量众生念此真言。阿弥陀佛岂能一一遍住其顶乎。曰、亦自然耳。譬如天上一月。普现一切水中。岂不自然哉。或者又疑之云。有修行精进。临终之时。佛与菩萨来迎。且如十方世界。有无量众生精进。乌能皆知其期而往迎乎。曰、亦自然耳。譬如天下一日。普照无量境界。岂不自然哉。况佛之威神。不止如日月乎。则遍住其顶。遍知其期。何足疑哉。
普劝修持曰。予为此净土说。欲劝一切见者闻者。广大其心。以佛之心为心。使人人知之而尽生净土。当起念云。此法门。人若知之。如己知之。岂不快哉。人若不知。如己不知。岂不痛哉。若止于自修。则是声闻之徒。名为小乘。盖如车乘之小者。仅能自济而已。此佛所谓断佛种者也。能广劝人者。名为大乘菩萨。盖如车乘之大者。人我兼济之谓。此获无量福报。所以能至佛地也。十方恒河沙数诸佛。皆共赞叹阿弥陀佛功德不可思议。谓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议。其功德如此。可谓至矣。何所施而不可。故能劝一人修净土。以此善缘。消释罪恶可也。增崇福寿可也。庄严往生功德亦可也。追荐亡者亦可也。然必至诚咒愿。无不获其功果。观房翥传。可见其略矣。况劝一人以上至五人十人乎。又况使其受劝者转以相劝。递相继续而不已乎。如是则西方之说。可遍天下。苦海众生。可尽生净土矣。劝人善道。名为法施。此净土法门。为法施之大者。遂超出轮回。非其他法施之比。故其福报不可穷尽。故大慈菩萨劝修西方偈曰。能劝二人修。比自己精进。劝至十余人。福德已无量。如劝百与千。名为真菩萨。又能过万数。即是阿弥陀。观此则知西方之说者。岂可不广大其心。而使人人共知此道。以积无量福报乎。
又曰。人苦饥者。与之一食。苦寒者。与之一衣。已为大惠。况彼沉沦六道。无有出期。我指示以此法门。使直脱轮回。受无穷无极之寿乐。其惠岂可穷尽哉。金刚经曰。若人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不如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盖以身布施者。不免受世间福报。有时而尽。若信此经典。则有悟真性之渐。其为福则无时而尽。所以胜于彼也。以予观之。岂唯信金刚经者如此。若劝人以净土。其福报亦然。何则。净土更无轮回。已不退转。直至成佛而后已。生于彼者。虽未成佛。乃成佛之阶梯。是劝一人修净土。乃成就一众生作佛也。凡作佛者。必度无量之众生。彼所度之众生。皆由我而始。则其福报。岂不胜于以恒河沙等身布施无量百千万亿劫乎。
又曰。凡受师友之训诲。恩施之提挈。交游之礼遇。悉皆告以净土而为之报。以至与一切人。或有一饭一茶之恩。或一言一坐之接。下至仆隶有事我之劳。凡吾受用处。一切致力者。皆以此告之。使脱离苦海。非唯此耳。凡一切知与不知。识与不识。皆欲以此化之。使共生净土。又非唯此耳。释迦佛在世时。有一国难化。佛言与目连有缘。使往化之。其国人皆从化。人问佛云。与目连有何因缘。佛言往昔世目连尝为樵人。于山间惊起一群蜂子。目连乃发善言云。我得道后。尽度此蜂子。今此一城人者。乃当时蜂子也。目连发此善言。故为有缘。由此观之。非徒于一切人。当劝修净土。一切飞禽走兽。下至[飞蠕动之类。凡有形相可见者。吾因见之。皆当为念阿弥陀佛数声。发善愿云。愿汝等尽生极乐世界。我得道后。尽度汝等。非徒于有形相可见者如是。其形相不可见者。吾亦当作是念。作是言。如此则吾善念甚熟。于一切众生。皆为有缘。吾上品上生必矣。他时化度。无不乐从者也。
二 觉明妙行菩萨法语(说法因缘见后附录)
西方确指记觉明妙行菩萨曰。八德池中莲已种。果然一念甚宏深。滋培虽藉如来力。长养凭依决定心。又谕诸人曰。此土有发愿往生者。彼土即生莲花。故作是语。汝等应生深信。
又曰。诸佛之法要。微密不思议。以非思议故。无能尽宣说。牟尼大慈父。悲悯众生者。说所不能说。导彼今后世。更以异方便。显示安乐刹。令发愿往生。横截诸恶趣。由佛阿弥陀。大愿摄群品。闻名能受持。决定生无惑。若有大力人。专念心常一。成就深三昧。现前亦见佛。今我如佛教。将开化导门。念尔等迷倒。确指正修路。是非弱小缘。应生难遭想。西方万亿程。一念信即是。
又曰。所示净土一门真诸佛心宗。人天径路。今汝等虽求往生。若发愿不切。如入海而不获宝珠。徒劳无益也。我昔于晋明帝时。受贫子身。为贫苦故。乃发大愿云。我以夙业。受此苦报。若我今日。不得见阿弥陀佛。生极乐国。成就一切功德者。纵令丧身。终不退息。誓已。七日七夜专精忆念。便得心开。见阿弥陀佛。相好光明。遍十方世界。我于佛前。亲蒙授记。后年七十五而坐脱。竟生极乐。后以度生愿重。再来此土。随方显化。或为比丘。或为居士。或为国王。或为臣宰。或为女人。或为屠。或隐或显。或顺或逆。皆随顺说法。导诸群品。今则又为汝等发明邪正。阐扬净土。汝等当一夜一心。坚修此门。必不相误。若心志一坚。又不待隔世而生。现前亦得见佛。有偈曰。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有问。念佛不能一心。当作何方便。菩萨曰。汝但息想定虑。徐徐念去。要使声合乎心。心随乎声。念久自得诸念澄清。心境绝照。证入念佛三昧。然平日必须多念。从千至万。心无间断。则根器最易纯熟。若强之使一。终不一也。时达本于座下。忽□然念数声。菩萨曰。如是如是。
又曰。心行处灭。是诸佛常住真心。心行处有。是众生生死业心。其间不容丝发。若汝等能绵密加工。使此心无些子空隙。方得几分相应。莫略做半年十月。便谓我能苦心修道。不知此正障道处。切宜慎之。又工夫虽加。若未到铜山铁壁。推不倒移不动处。犹未是打成一片。切莫见些影响。便即歇手。是为半途而废。必至弃其前功。毫无所益。此又学道人大病。不可不知。要知佛法如大海。转入转深。断非小小知见之所能尽。应尽形修习。造极为则。切莫作容易想。
顾定成求教。示曰。善男子。心本无念。念逐想生。此想虚妄。流转生死。汝当知此一句。阿弥陀佛。不从想生。不从念有。不住内外。无有相貌。即是尽诸妄想。诸佛如来清净微妙真实之身。非一非异。不可分别。如是念者。烦恼尘劳。无断无缚。止是一心。必得一心。方得名为执持名号。方得名为一心不乱。净业功成。直趋上品。汝今当发大愿。愿生极乐。然后至诚恳恻。称于阿弥陀佛。必使声缘于心。心缘于声。声心相依。如猫捕鼠。久久不失。则入正忆念三昧。更欲上进。当广参知识。博询高明。自悟即心是佛妙谛。
示无朽曰。大抵修净业人。行住坐卧。起居饮食。俱宜西向。则机感易成。根境易熟。室中止供一佛一经。一炉一桌。一床一椅。不得放一多余物件。庭中亦扫除洁净。使经行无碍。要使此心一丝不挂。万虑俱忘。空洞洞地。不知有身。不知有世。并不知我今日所作是修行之事。如是则与道日亲。与世日隔。可以趋向净业。盖汝生时撇得干净。抛得干净。念头上不存一些子根节。大限到来。洒洒落落。不作儿女子顾恋身家子孙之态。岂不是大丈夫举动。所以要汝一意修行。别无沾滞。正为此一大关目也。至于修净土之法。不出专勤二字。专则不别为一事。勤则不虚弃一时。汝今晨起。即诵阿弥陀经一卷。持阿弥陀佛一千声。向佛前回向。念一心归命文。以此文言简而易备也。此为一时之课。若初起或身心未宁。日止四时。稍宁。增至六时。又渐增至十二时。合经十二卷。佛号一万二千声。更于回向时。礼佛百拜。亦可分作四时。此为每日常课。余工不必计数。或默或声。但摄心谛念而已。又持名之法。必须字字句句。声心相依。不杂分毫世念。久久成熟。决定得生极乐。坐宝莲华。登不退地。勉之勉之。
三 善导大师法语
劝世偈曰。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假饶金玉满堂。岂免衰残病苦。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或问何故不令人作观。直遣专称名号邪。答曰。众生障重。境细心粗。识扬神飞。观难成就。是以大圣悲怜。直劝专称名字。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相应故。不违教故。顺佛语故。若舍专念。修杂业者。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何以故。杂缘乱动。失正念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系念不相续故。心不续念报佛恩故。虽作业行。常与名利相应故。乐近杂缘。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比见诸方道俗。解行不同。专杂有异。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愿一切人等。善自思维。行住坐卧。必须厉心克己。昼夜莫废。毕命为期。前念命终。后念即生。长时永劫。受无为法乐。乃至成佛。岂不快哉。
临终正念文曰。凡人临终欲生净土者。须是不得怕死。常念此身多苦。不净恶缘。种种交缠。若得舍此秽身。超生净土。受无量快乐。解脱生死苦趣。乃是称意之事。如脱弊衣。得换珍服。放下身心。莫生恋著。才遇有病。便念无常。一心待死。须嘱家人。及问候人。来我前者。为我念佛。不得说眼前闲杂之话。家中长短之事。亦不须软语安慰。祝愿安乐。此皆虚华无益。若病重将终。亲属不得垂泪哭泣。及发嗟叹懊恨声。惑乱心神。失其正念。但教记取阿弥陀佛。守令气尽。若得明解净土之人。频来策励。极为大幸。用此法者。决定往生。无疑虑也。死门甚大。须自家著力始得。一念差错。历劫受苦。谁人相代。思之思之。
四 飞锡大师宝王论提要
宝王论上卷明通念三世一切佛门。略言。夫帝网未张。千璎焉觌。宏纲忽举。万目齐开。浴大海者。已用于百川。念佛名者。必成于三昧。亦犹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想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而世人念过去释迦。想现在弥陀。独未闻念未来诸佛。何邪。以诸佛为至尊也。众生为至卑也。高下出焉。群妄兴矣。敬傲立焉。一真隐矣。般若云。一切有情。皆如来藏。普贤菩萨自体遍故。夫贫女怀玉。米在糠穗。镜然可观。人皆侮未来玉毫。不敢侮过现金色。起罪之由。在当来佛上。非已今佛上也。众生苟非。当佛焉在。若知母因子贵。米以糠全。有□法华不轻之心。则念佛三昧。不速而成。是故嬖女群盗。不可或轻。鬼狱畜生。亦宜普敬。乃至无善可择。无恶可弃。故随所念。无非佛矣。
中卷明念现在佛专注一境门。略言。悲华经言。密苏王子发心已来。行时步步。心心数法。常念诸佛。今登正觉。生妙乐刹。即阿閦(音同触chù)佛是。吾谓经行广陌。徒步幽林。固当如密苏之见。即鸣珂入仗。动佩朝天。肃肃羽仪。骎骎车马。又安得不用心于步步间哉。夫含齿戴发。死生交际。未有无出入息者。世人多以宝玉木□等为数珠。吾以出入息为念珠焉。称佛名号。随之于息。有大恃怙。安惧一息不还。即属后世者哉。余行住坐卧。常用此珠。纵令昏寐。含佛而寝。觉即续之。必于梦中得见彼佛。如钻燧烟飞。火之前相。梦之不已。三昧成焉。面睹玉毫。亲蒙授记。万无一失也。问、然则但能继想。无取高声乎。答、辟散之要。要存乎声。声之不厉。心窃无定。有五义焉。拔茅连茹。乘策其后。毕命一对。长谢百忧。一也。声光所及。万祸冰消。功德丛林。千山松茂。二也。金容荧煌以散彩。宝华淅沥而雨空。若指诸掌。皆声致焉。三也。如牵木石。重而不前。洪音发号。飘然轻举。四也。与魔军战。旗鼓相望。用声律于戎轩。以定破于强敌。五也。喧静两全。止观双运。□夫佛意。不亦可乎。华严经。宁受无量苦。得闻佛音声。不受一切乐。而不闻佛名。然则佛声远震。开善萌芽。犹春雷之动百草。安得轻诬哉。
下卷明理事双修即生无生门。略言。世人谓念佛有念也。吾则谓念佛无念也。又念即是空。焉得有。非念灭空。焉得无。念性自空。焉得生灭。又无所念心者。应无所住也。而修念佛者。而生其心也。无所念心者。从无住本也。而修念佛者。立一切法也。无所念心者。念即是空也。而修念佛者。空即是念也。此明中道双寂双照。照而常寂。无所念心矣。寂而常照。而修念佛焉。如来寂照三摩地。念佛三昧究竟之位也。故此三昧。能生首楞严王师子吼定。菩萨念佛三昧经破相偈曰。念佛真金色。安住无著心。观法何名佛。摄心恒相续。金色非如来。四阴亦如是。离色非如来。想色应当知。此是佛世尊。最胜寂静处。善能灭一切。外道诸邪见。如龙王降雨。泽及于一切。此经明六度万行。未有一法不是念佛三昧也。大品经。佛为钝根人说诸法空寂。以其动生执见也。为利根人说诸佛相好。知其莲不染尘也。坐禅三昧经。菩萨坐禅。不念一切。唯念一佛。如清冷海中金须弥山。乃至功德法身。亦如是念。故知不得以不念为无念。观佛实相。观身亦然。遇境皆真。无心不佛。必不离念存于无念。离生立于无生。若离而别立者。斯不了烦恼即菩提。众生即诸佛矣。既离之不可。即念佛真无念也。即往生真无生也。其义焕然。若秋天澄霁。明月出云矣。
五 永明寿禅师万善同归集录要
问、唯心净土。周遍十方。何得托质莲台。寄形安养。而兴取舍之念。岂达无生之门。忻厌情生。何成平等。答、唯心净土者。了心方生。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云。三世一切诸佛。皆唯心量。得随顺忍。或入初地。舍身速生极乐佛土。故知识心方生唯心净土。著境只堕所缘境中。既明因果无差。乃知心外无法。又平等之门。无生之旨。虽即仰教生信。其奈力量未充。观浅心浮。境强习重。须生佛国。以仗胜缘。忍力易成。速行菩萨道。十疑论云。智者炽然求生净土。达生体不可得。即是真无生。此谓心净故即佛土净。愚者为生所缚。闻生即作生解。闻无生即作无生解。不知生即无生。无生即生。不达此理。横相是非。此是谤法邪见人也。
问、心外无法。佛不去来。何有见佛及来迎之事。答、唯心念佛。以唯心观。遍该万法。既了境唯心。了心即佛。故随所念。无非佛矣。般舟经云。如人梦见七宝亲属欢喜。觉已追念。不知在何处。如是念佛。此喻唯心所作。即有而空。故无来去。又如幻非实。则心佛两忘。而不无幻相。则不坏心佛。空有无碍。即无去来。不妨普见。见即无见。常契中道。是以佛实不来。心亦不去。感应道交。唯心自见。如造罪众生。感地狱相。唯识论云。一切如地狱。同见狱卒等。能为逼害事。故皆是罪人恶业心现。并无心外实铜狗铁蛇等事。世间一切事法。亦复如是。然彼遮那佛土。匪局东西。若正解了然。习累俱殄。理量双亲。
问、观经明十六观门。皆是摄心修定。观佛相好。谛了圆明。方阶净域。如何散心而能化往。答、九品经文。自有升降。上下该摄。不出二心。一定心。如修习定观。上品往生。二专心。但念名号。众善资薰。回向发愿。得成末品。仍须一生归命。尽报精修。坐卧之间。常面西向。当行道礼敬之际。念佛发愿之时。恳苦翘诚。无诸异念。如就刑狱。若在□牢。怨贼所追。水火所逼。一心求救。愿脱苦轮。速证无生。广度含识。绍隆三宝。誓报四恩。如斯志诚。必不虚弃。如或言行不称。信力轻微。无念念相续之心。有数数间断之意。恃此懈怠。临终望生。但为业障所牵。恐难值其善友。风火逼迫。正念不成。何以故。如今是因。临终是果。应须因实。果则不虚。声和则响顺。形直则影端也。如要临终十念成就。但预办津梁。合集功德。回向此时。念念不亏。即无虑矣。夫善恶二轮。苦乐二报。皆三业所造。四缘所生。六因所成。五果所摄。若一念心嗔恚邪淫。即地狱业。悭贪不舍。即饿鬼业。愚痴闇蔽。即畜生业。我慢贡高。即修罗业。坚持五戒。即人业。精修十善。即天业。证悟人空。即声闻业。知缘性离。即缘觉业。六度齐修。即菩萨业。真慈平等。即佛业。若心净。即香台宝树。净刹化生。心垢。则邱陵坑坎。秽土禀质。皆是等伦之果。能感增上之缘。是以离自心原。更无别体。欲得净果。但行净因。如水性趋下。火性腾上。势数如是。何足疑焉。
六 宗赜大师法语
宗赜大师曰。夫以念为念。以生为生者。常见之所失也。以无念为无念。以无生为无生者。邪见之所惑也。念而无念。生而无生者。第一义谛也。是以实际理地。不受一尘。则上无诸佛之可念。下无净土之可生。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则总摄诸根。盖有念佛三昧。还原要术。示开往生一门。所以终日念佛而不乖于无念。炽然往生而不乖于无生。故能凡圣各住自位。而感应道交。东西不相往来。而神迁净刹。此不可得而致诘也。故经云。若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乃至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夫如来世尊。虽分折摄二门。现居净秽两土。然本圣之意。岂直以娑婆国土。邱陵坑坎。五趣杂居。土石诸山。秽恶充满。以是为可厌。极乐世界。黄金为地。行树参空。楼耸七珍。华敷四色。以是为可欣。盖以初心入道。忍力未淳。须托净缘。以为增上。何则。娑婆国土。释迦已灭。弥勒未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现在说法。娑婆国土。观音势至。徒仰嘉名。极乐世界。彼二上人。亲为胜友。娑婆国土。诸魔竞作。恼乱行人。极乐世界。大光明中。决无魔事。娑娑国土。邪声挠乱。女色妖淫。极乐世界。水鸟树林。咸宣妙法。正报清净。实无女人。然则修行缘具。无若西方。浅信之人。偏生疑谤。窃尝论之。此方之人。无不厌俗舍之喧烦。慕兰若之寂静。故有舍家出家。则殷勤赞叹。而娑婆众苦。何止俗舍之喧烦。极乐优游。岂直兰若之寂静。知出家为美。而不愿往生。其惑一也。万里辛勤。远求知识者。诚以发明大事。决择死生。而弥陀世尊。色心业胜。愿力洪深。一演圆音。无不明契。愿参知识。而不欲见佛。其惑二也。丛林广众。皆乐栖迟。少众道场。不欲依附。而极乐世界。一生补处其数甚多。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既欲亲近丛林。而不慕清净海众。其惑三也。此方之人。上寿不过百岁。而童痴老髦。疾病相仍。昏沉睡眠。常居大半。菩萨犹昏隔阴。声闻尚昧出胎。则尺璧寸阴。十丧其九。而未登不退。实为寒心。西方之人。寿命无量。一托莲胞。更无死苦。相续无间。直至菩提。所以便获阿惟越致。佛阶决定可期。流转娑婆促景。而迷于净土长年。其惑四也。若乃位居不退。果证无生。在欲无欲。居尘不尘。方能兴无缘慈。运同体悲。回入尘劳。和光五浊。其有浅闻单慧。或与少善相应。便谓永出四流。高超十地。诋诃净土。耽恋娑婆。掩目空归。宛然流浪。并肩牛马。接武泥犁。不知自是何人。拟比大权菩萨。其惑五也。故经云。应当发愿。愿生彼国。则不信诸佛诚言。不愿往生净土。岂不迷哉。若夫信佛言而生净土。则界系之所不能拘。劫波之所不能害。谢人间之八苦。无天上之五衰。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唯显一乘之教。决定无三。归依一体三宝。奉事十方如来。佛光照体。万惑潜消。法味资神。六通具足。三十七品助道法。应念圆成。三十二应随类身。遍尘刹土。周旋五越。普被诸根。不动一心。遍行三昧。洒定水于三千。引众生于火宅。自利利他。皆悉圆满。然则唯心净土。自性弥陀。盖解脱之要门。乃修行之捷径。是以了义大乘。无不指归净土。前贤后圣。自他皆愿往生。凡以度人。先须自度故也。呜呼。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失人身。万劫深悔。故率大海众。各念弥陀佛。百声千声。乃至万声。回向同缘。愿生彼国。窃冀莲池胜会。金地法明。绮互相资。必谐斯愿。操舟顺水。更加橹棹之功。十万之遥。可不劳而至也。
七 有严大师法语
或问生欲天者。十善为因。生色天者。禅定为因。生净土者。必须修无生妙观。乃可得耳。今之学者。都懵教旨。谓生天难而生净土易。又孰信乎。答曰。法无难易。难易在人。难者疑情。咫尺万里。易者信心。万里咫尺。所云修无生妙观得生者。此乃上品往生之一门耳。然不可辟一门而塞多门。安乐集云。生净土者有二种。一有相心。谓著相欣乐。二无相心。谓理观相应。若今之世。中下钝根。愚迷障重。待理观相应方生者或少矣。原夫佛慈接物。方便多门。有定散之善焉。有佛法之力焉。有事福而假愿力回向焉。有垂终剧怖而赖求救焉。如是等类。百千万数。但藉其一。必得往生。定善者。修心妙观。首楞严定是也。散善者。如无量寿经十念念佛。亦得往生。是也。佛力者。缘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取念佛众生。众生承佛愿力。即得往生。如劣夫从转轮王。一日一夜。周行四天下。非其自力。轮王之力也。法力者。如佛告莲华明王菩萨。令诵灌顶神咒。加持沙土。散亡者尸。或亡者墓。彼之亡者。或堕地狱饿鬼畜生中。承是真言。生极乐国。是也。事福假回向者。慈心不杀。具诸戒善。受持秘咒。读诵大乘。种种福善。回向庄严。成净土因。得生极乐。是也。垂终求救者。临命终时。火车相现。称佛力故。猛火化为清凉风。如僧雄俊及张钟馗。一称佛号。俱生净土。是也。是故经云。诸小行菩萨及修小功德者。不可称计。皆当往生。佛曰易往。子曰难生。乍可顺教而谈易往。开人解脱之门。不须执迷而说难生。塞彼菩提之路。
八 虎溪尊者法语
优昙大师曰。凡修净土之人。灼然自要敌他生死。不是说了便休。当念无常迅速。时不待人。须是把做一件事始得。若也半进半退。似信似疑。到了济得甚么边事。如何出离轮回。若是信得及。更从今日去。发大勇猛。发大精进。莫问会与不会。见性不见性。但只执持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如靠著一座须弥山相似。摇撼不动。专其心。一其意。或参念观念忆念十念。或默念专念系念礼念。念兹在兹。常忆常念。朝也念。暮也念。行也念。坐也念。心念不空过。念佛不离心。日日时时。不要放舍。绵绵密密。如鸡抱卵。常教暖气相接。即是净念相继。更加智照。则知净土即是自心。此乃上智修进工夫。如此把得定。做得主。靠得稳。纵遇苦乐顺逆境界现前。只是念阿弥陀佛。无一念变异心。无一念退惰心。无一念杂想心。直至尽生。永无别念。决定要生西方极乐世界。果能如是用功。则历劫无明生死业障。自然消殒。尘劳习漏。自然净尽无余。亲见弥陀。不离本念。功成行满。愿力相资。临命终时。定生上品。
又云。若念佛之人。尘垢未净。恶念起时。须自检点。或有悭贪心。嗔恨心。痴爱心。嫉妒心。欺诳心。吾我心。贡高心。谄曲心。邪见心。轻慢心。能所心。及诸逆顺境界。随染所生。一切不善之心。设或起时。急须高声念佛。敛念归正。勿令恶心相续。直下打并净尽。永不复生。所有深信心。至诚心。发愿回向心。慈悲心。谦下心。平等心。方便心。忍辱心。持戒心。喜舍心。禅定心。精进心。菩提心。及一切善心。常当守护。更要离非梵行。断恶律仪。鸡狗猪羊。慎勿畜养。畋猎渔捕。皆不应为。当知极乐国土内诸上善人。良由舍弃恶缘。修行善业。获生净土。不退菩提。念佛之人。当随佛学。应以去恶取善为务焉。
又云。凡修念佛之人。欲生净土。每念世间。一切无常。成必有坏。生必有死。若不亲闻佛法。则舍身受身。轮转三界。四生六道。无解脱期。我今有缘。得闻正法。得修净业。唯佛为念。舍此报身。当生净土。入彼莲胎。受诸快乐。永脱生死。不退菩提。此乃大丈夫平生之能事也。才有疾病。正要向前。坦荡身心。莫生疑虑。直须向西正坐。专想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及无数化佛。现在其前。一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声声不绝。于诸世间一切事务。不得思念。不得贪恋。若或心念起来。但要急称佛号。于念念中除灭罪障。只此一念。决定往生净土。命若未尽。自得安宁。慎勿妄起留恋世间之心。当存自存。当死须死。但办往生。何须疑虑。若解此理。如脱敝服以著上衣。一舍凡身。便登佛地。岂不伟哉。
又云。真信修行之事。端的是要生极乐世界。专意一念。持一句阿弥陀佛。只此一念。是我本师。只此一念。即是化佛。只此一念。是破地狱之猛将。只此一念。是斩群邪之宝剑。只此一念。是开黑暗之明灯。只此一念。是渡苦海之大船。只此一念。
是医生死之良方。只此一念。是出三界之径路。只此一念。是本性弥陀。只此一念。达唯心净土。但只要记得这一句阿弥陀佛在念。莫教失落。念念常现前。念念不离心。无事也如是念。有事也如是念。安乐也如是念。病苦也如是念。生也如是念。死也如是念。如是一念分明不昧。又何必问人觅归程乎。
九 天如禅师净土或问录要
或问一生造恶。临终念佛。带业往生。又无退转。然则我且做世事。待临终念佛。可乎。答曰。苦哉苦哉。赚自己。又赚天下僧俗男女。皆此言也。逆恶凡夫。临终念佛。是夙有善根。故遇善知识而得念佛。此等侥幸。万中无一。群疑论云。有十种人。临终不得念佛。一善友未必相遇。无劝念佛人。二业苦缠身。不遑念佛。三偏风失语。四狂乱失心。五遭水火。六遇豺狼。七恶友坏彼信心。八昏迷致死。九阵亡。十坠高岩。此皆寻常闻见。不论僧俗。人皆有之。宿业所招。现业所感。忽尔现前。不容回避。忽然遭著一种。便做手脚不得了也。知识活佛。救不得了也。便随业向三途八难中受苦。到那时要闻佛名。不闻了也。直饶无此恶缘。好病而死。未免风刀解体。四大分离。如生龟脱筒。痛苦逼迫。怕怖慞惶。念佛不得了也。更饶无病而死。世缘未了。世念未休。贪生怖死。扰乱胸怀。又兼家私未明。后事未办。妻啼子哭。百种忧煎。念佛不得了也。更饶未死以前。只些少病痛在身。未免忍疼忍苦。叫唤呻吟。问药求医。祈祷忏悔。杂念纷飞。念佛不得了也。更饶未病以前。只是年纪老大。衰相现前。困顿龙钟。愁叹忧恼。向个衰老身上。左安右排。念佛不得了也。更饶未老以前。正是少壮。稍或狂心未歇。俗务相关。东攀西缘。胡思乱想。业识茫茫。念佛不得了也。更饶清闲自在。有志修行。稍于世相照不破。放不下。把不定。坐不断。些子境界现前。一个主人翁随他颠倒。念佛不得了也。你看老病之时。少壮清闲之日。稍有一事挂心。早是念佛不得。况临终时哉。更道且做世事。你真痴人。说痴话。敢保你错用心了也。且世事如梦。那有实效。那一件替得生死。纵饶造伽蓝。增常住。攀名位。结官豪。将谓多做好事。殊不知犯了不体道本。广造伽蓝等戒。有为之功。多诸过咎。天堂未就。地狱先成。生死未明。皆成苦本。眼光落地。受苦之时。方知平日所为。尽是枷上添枷。锁上添锁。镬汤下增柴炭。剑树上助刀枪。袈裟下失却人身。万劫难复。铁汉闻之。也须泪落。祖师如此苦口。曾许他临终念佛乎。死心禅师道。世人财宝如山。妻、妾满前。日前欢乐。争奈前程有限。暗里相催。符到奉行。不容住滞。阎罗老子。不顺人情。无常鬼王。有何面目。且据诸人眼见耳闻。前街后巷。亲情眷属。朋友兄弟。强壮后生。死却多少。世人多云。老来念佛。岂不知黄泉路上无老少。古人云。莫待老来方念佛。孤坟多是少年人。死心如此苦口劝人。曾许你且待临终念佛乎。人生在世。能有几时。石火雷光。眨眼便过。趁未老未病。抖擞身心。拨弃世事。得一日光景。念一日佛名。得一时工夫。修一时净业。由他命终。我之盘缠预办。前程稳当了也。若不如此。后悔难追。
或问定力未成。念头无主。眨得眼来。千里万里去了。又或惹著一毫世事。便是五日十日。半月一月。摆脱不去。当何策以治之。答曰。呜呼。此天下学者之通患也。汝当间断之时。若不痛加鞭策。则专修无间之念。永无成就之期。余闻古人有三种痛鞭之策。一曰报恩。二曰决志。三曰求验。第一报恩者。既修净土。当念报恩。佛恩国恩。固未暇论。只如父母养育。师长作成。此恩岂非重大。你出家以来。便说要报重恩。离乡背井。二三十年。父母师长。艰难困苦。你总不顾。父母老病。你又不看。及闻其死。你也不归。如今或在三途。受罪受苦。望你救他。望你度他。你却念念间断。净土不成。净土不成。自救不了。如何救他。既不能相救。你是忘恩负义。大不孝人。经云。不孝之罪。当堕地狱。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是地狱业也。又且不织而衣。不耕而食。僧房卧具。受用现成。你当勤修净业。图报信施之恩。祖师道。此是施主妻子分上。减刻将来。道眼未明。滴水寸丝。也须牵犁曳把。偿他始得。你却念念间断。净土不成。净土不成。酬偿有分。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是畜生业也。第二决志者。若学专修。志须决定。你一生参禅。禅既不悟。及乎看教。教又不明。弄到如今。念头未死。又要说几句禅。又要写几个字。做几首诗。情挂两头。念分四路。祖师道。毫厘系念。三涂业因。瞥尔情生。万劫羁锁。你却志无决定。情念多端。因此多端。间断正念。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是三涂羁锁业也。又且守护戒根。志不决定。或因身口。念念驰求。教中道。宁以烊铜灌口。不可以破戒之口。受人饮食。宁以热铁缠身。不可以破戒之身。受人衣服。况因诸戒不严。邪心妄动。因此妄动。间断真修。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何止热铁烊铜业也。又见断除憎爱。志不决定。每于虚名浮利。自照不破。名利属我。便生贪爱。名利属他。便生憎妒。古人云。贪名贪利。同趋鬼类。逐爱逐憎。同入火坑。你却因此爱憎。间断净土。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是饿鬼火坑业也。第三求验者。既学专修。当求灵验。你如今发白面皱。死相现前。知道临终。更有几日。须在目前。便要见佛。只如庐山远法师。一生三度见佛。又如怀感法师。称念佛名。便得见佛。又如少康法师。唱佛一声。即有一佛从口飞出。此等灵验。万万千千。你若心无间断。见佛不难。间断心生。决不见佛。既不见佛。与佛无缘。既无佛缘。难生净土。净土不生。必堕恶道。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是三途恶道业也。如上三策。当自痛鞭。使其念不离佛。佛不离念。感应道交。现前见佛。既见乐邦之佛。即见十方诸佛。既见十方诸佛。即见自性天真之佛。既见自性天真之佛。即得大用现前。然后推其本愿。广化一切众生。此名净土禅。亦名禅净土也。
或问曰。念佛之门。多承开导。群疑尽释矣。正信现前矣。但上文所谓抖擞身心。拨弃世事。今世网中人。间有境缘顺便。身意安闲者。则可依此可行。其有世事不容拨弃者。又当何以教之。答曰。世网中人。若是痛念无常。用心真切者。不论苦乐逆顺静闹闲忙。一任公私干办。迎宾待客。万缘交扰。八面应酬。与他念佛。两不相妨。不见古人道。朝也阿弥陀。暮也阿弥陀。假饶忙似箭。不离阿弥陀。又云。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其有世缘稍重。力量轻者。亦须忙里偷闲。闹中取静。每日或念三万声一万声三千声一千声。定为日课。不容一日放过。又有冗忙之极。顷刻无闲者。每日晨朝。必须十念。积久功成。亦不虚弃。念佛之外。或念经礼佛。忏悔发愿。种种结缘。种种作福。随力布施。修诸善功以助之。凡一毫之善。皆须回向西方。如此用功。非惟决定往生。亦且增高品位矣。
十 莲池大师法语
明莲池大师示洞庭山翁门石氏(求来世为官)曰。为官虽好。倚官为业。后生堕落。受苦无量。应当一心念佛。求生净土。直饶位至三公。不若莲登九品。念佛求生净土。胜似为官远之远矣。
又示许门石氏(求来世为僧)曰。为僧虽好。僧不修行。后生堕落。受无量苦。应当一心念佛。求生净土。亲近金木雕装之假像。不若亲近现在说法之真佛也。净土为僧。胜过此世界为僧远之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