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君降壇詞
〈〔調寄:滾淘沙〕〉
大劫忽當前,禍在眉然,兵戈盜賊儘糾纏,到此始求禳解法,莫救顛連。
何善可回天?盡孝為先。大家勤讀蓼莪篇,生我劬勞君記否?各自思研。
〈【傷時憂世,一片纏綿悱惻之情,永錫眾生。】〉
張桓侯大帝降壇詞
〈〔調寄:一斛珠〕〉
孰敦名教,持躬有古人風調。勸君無忝忠和孝,汗簡留芳,一點丹心照。
萬事無如為善好,大恩先把君親報,聖賢仙佛由斯造,抱本尋源,可與談玄妙。
〈【兩詞均提出孝字,為此回作引子。】〉
話說昨宵柳真君於回壇時,曾說及今宵要遊西天竺雷音寺,面謁世尊,並要到北極真武宮,謁見報恩教主,遊生必須令楊生守一前往,〈(果何故歟?)〉已經說明在先,當夕守一子遵照柳仙命令,沐浴更衣,早上冥床恭候,為甚麼遊此兩宮,要命守一子去呢?〈(定有原因)〉祇因釋迦如來世尊,並報恩教主,這兩位聖人,俱是由行孝證果登真,〈(大哉孝乎)〉試看世間有兩部最好的經書,一為釋迦如來《報恩經》,一為北極真武玄天上帝《報恩經》,這兩部經,大同小異,皆以守經行權,盡大孝為宗旨,果然這兩位聖人,各盡其孝,把本身父母,七祖九玄,俱超昇了淨土,同受褒封,永享極樂,這纔叫做大孝。
〈【天上無忤逆之神仙,地府無孝順之鬼,犯不孝之人,而欲修仙訪道,萬難成功也。】〉
可見古今聖賢仙佛,都是由盡孝立起根基,斷未有忤逆之徒,而能作佛登真者也。〈(孝之最大,尚有過於此者乎?)〉今晚上謁兩位聖人,非平日素有孝行之生,敢唐突去見。恰好紹壇諸生中,如趙生精一,楊生守一,楊生定一,此三子者,皆平日卓有孝行,至性至情,為同壇所共知。〈(定為神仙所深契)〉故今晚派定守一前往,見了這兩位聖人,必要發一番盡孝的妙論,〈(必然無疑)〉這且按下不表。
卻說戍末亥初,周天君、張大帝均已到壇,甫談片刻,大帝即喚醒守一說道:「吾張領爾上遊西天竺國,後遊北極真武宮,路程遙遠,吾與爾駕雲上升,方能迅速。請周天君在後鎮壇,我師徒就要起程矣。」說畢,大帝帶領守一,出了壇門,喚動風伯、雲仙,果然二呼即至,二人跳上雲頭坐下,非常輕軟,如坐在錦茵上一般。〈(樂哉)〉大帝對風伯、雲仙道:「吾老張要領守一,到西天竺國一遊,爾好將雲頭撥向西北方而行,然後轉向正西,直赴西天竺可也。」
風伯依言,吹起一陣東南風,雲即冉冉向西北而去,霎時間,已走了數百里。大帝曰:「可以踅向西也。」到了這處地方,守一從雲頭上俯視,與內地情形,大不相同,所見皆是荒山曠野,居民甚少,鐙光亮處,見有高屋,都是土樓土房,又見有僧寺一大院,上覆金色寶瓦,當中有寶鼎,俱是赤金嵌成。守一見如此華麗,深為詫異,以問大帝?大帝曰:「此喇嘛寺也。此地乃前藏之門尸,居民皆吐魯番夷種,俗名古宗,極崇信佛。寺中僧人,稱為喇嘛。習藏文,誦藏經,不戒口茹素,食牛羊肉,並牛乳酥油酪漿,和掌巴而食之。地無五穀,僅產青稞,民以遊牧為主,逐水草而居,其習俗然也。若由此而西,到了工部波密一帶,居民以牛羊為饔飧,殺孽甚重。然亦不能怪之。以其地不產青稞故也。」
〈【西藏風物,寫來亦別有致。】〉
大帝正言話間,守一聽見寺中,有喃喃誦經聲,似有數百人之多,不知誦何經典?但聽見咿唔彌吽之聲,以問大帝?大帝笑曰:「此即藏經,俺老張亦不解也。」〈(不解得好)〉守一曰:「弟子請問大帝,這方居民,風俗性情何如?」大帝道:「此方居民習於污穢,不尚潔淨。其愚者蠢如鹿豕,黠者能為盜賊,兼之不知倫禮,兄妹可以結婚,兄弟可以同妻,與禽獸無異。前清末年,國家設置邊務大臣,擬於此地建立新省,並設州縣,已部署就緒,國變後,又廢弛矣。
〈【藏俗如是,不良甚矣。】〉
總之此地寥寂荒寒,五穀不生,人同異類,若不歸中國版圖,以王化教導之,則長此以往,榛榛狉狉,何從而知倫禮?得見天日,而享生人之樂趣哉?良可悲也!」守一曰:「由此看來,凡人得生在中華,亦是絕大幸福,洵不易也。奈何生在中土者,反不循禮義,不敦倫常,不知廉恥,與夷狄等,寧不愧死?」二人在雲中議論,不覺度了無數山川,守一見前面有一大江,其流湯湯,問大帝曰:「弟子前刻所見一江,知是金沙江,但不知前面之江,又是何名?望乞指示。」大帝道:「此名瀾滄江,流入緬甸,不入東海矣。」行行而西,又見一江,灘聲震吼,其流甚急,又問大帝?大帝道:「此乃怒江,聞其聲即可以知其命名之意也。」
〈【妙論不刊。】〉
又行而西,疊見兩江,大帝不待其問?謂守一曰:「前面兩江,一為曲江,一為鴨綠藏部江,其水激射之力,亦甚猛也。」二人話間,東風料峭,雲行甚速,舉目又見一江,較前所見,大逾數倍,浩浩蕩蕩,由西北流來,直向正南方而去,一片沙磧,不見人。守一又問?大帝曰:「此名大金沙江,佛經言恆阿,即此是也。一向前而行,又見幾峰峻嶺,大帝曰:「前一座乃烏拉大山,後一座乃大吉嶺,前藏拉薩,古名烏斯藏,華言佛地也。距此不遠,藏王達賴,即住於此,亦稱中藏。由此過西南,即抵後藏矣。」乃對雲仙道:「爾將雲升高一層,由西天門而上,直抵梵王宮闕,不可錯誤。」雲仙唯唯承命,少刻即到西天門首,守一細看情景,與南天門也無差異,由門而入,直赴西天,遠遠望見對面有無數青山,蒼翠欲流,五色彩雲,籠護其上。下有宮闕千萬餘間,金光萬道,瑞氣千條。〈(又是別有一番景象矣)〉
〈【將途中所見,山水敘述明白,亦增讀者無窮學識。】〉
大帝曰:「此佛都也。」行不數里,望見前面有天梯一把,駕在半空,萬丈虛懸,十分陡險,〈(危乎高哉)〉守一望之生畏。問大帝曰:「這把天梯,如此高峻,何能登躡上去。」大帝曰:「凡屬善人,即能上升天梯,何必畏懼。況我師徒乃是騰雲上升,爾只須閉目存神,鎮定靈臺,便履險如夷也。」守一依大帝之言,將目閉起,不知不覺,即飛上天梯了。上了梯,往前一望,又見一座金橋明晃晃的,上有許多僧人,頭頂佛冠,身披袈裟,向前而行,聽他口中念的是「阿彌陀佛」,有騎白鶴的,青鸞的,彩鳳的;又有手持錫杖,敲木魚的,等等不一。內中有多數人,一路歌唱,唱的仙腔、仙調,梵語聲音,非常快樂。問大帝曰:「這些僧人,要往何處?有何功行?如何有這般散淡?」〈(能說離苦海者,就得如此快樂。)〉大帝曰:「此皆佛門弟子,在生遵守皈戒,不悖佛法,已經明心見性,要去面世尊,受享極樂者也。」〈(世人果能明心見性,定可得見世尊,長生極樂。)〉
〈【世人試看這班仙佛快樂麼?】〉
守一聞之,深為羨慕,因同大帝亦上了金橋,向前而行,只見沿途都是蒼松翠柏,異草奇花,瑞菌靈芝,香風流溢,〈(好景致)〉行行又看見有樹千百株,與凡間之夜合樹相似,葉密陰濃。守一道:「此樹若到盛暑炎天時候,在下乘涼,極為合宜。」大帝曰:「此娑羅樹也。」又見幾株葉小而圓,不花而香,其樹亭亭如蓋,若世間之雨傘然。守一道:「此樹真真奇妙,人若讀書其下,可避風雨。」大帝曰:「此忘憂樹也,世尊當日降生,即此種樹下也。」又行里許,見前面有一林園,極為寬大,內中之樹,千株萬株,分為兩種,其葉皆大如,結子纍纍,子大者如蠶豆,其形圓。小者如珍珠,圓而長。守一曰:「此兩種樹,人間未曾見過,到也特別。」大帝曰:「子大者、乃菩提子。小者、乃舍利子也。〈(菩提、舍利分之,如是如是。)〉現在尚未成熟,若望成熟,佈滿世界時,須俟三會收圓,大宴蟠桃時也。」方談論間,不覺過了林園,見前面道旁,又有樹千餘株,樹樹開花,爛漫如錦,如瓔珞下垂,香氣撲鼻。守一曰:「此樹此花,人間更未見過。」大帝道:「此佛經中所稱優曇花也。」
〈【西天景物,世所未有,守一一問,大帝一答,洞徹無餘。】〉
守一隨大帝一路賞花玩景,頗覺心曠神恰,十分高興,抬頭又往前看,忽見前面道左,有一大樹,高約百餘丈,枝葉密佈,周圍約三百餘丈,甚是奇異,方觀望問,不覺行抵其下,望上有一鵲巢,高架樹梢,忽聽見那鵲巢之內,有人誦經〈(真真希奇)〉守一不勝詫異,稟道:「弟子懇求大帝,少住片刻,弟子要聽聽這鵲巢之內,誦甚麼經?未知大帝允準否。」大帝道:「儘爾靜聽就是。」守一大喜,爰傾耳聽之,只聽見巢中人誦經道:
「何以謂經?經言佛心。能體佛心,方許誦經。〈(不知心即是佛,究竟佛在何方,誦與誰聽?)〉我亦有經,是無字經。於未誦經,先定此心。〈(定心二字,是誦經先下手工夫,但要知定於何處?)〉無幻妄心,無恐怖心,無色無相,無垢無塵,無有癡愛,無有貪嗔,六賊掃盡,五蘊掃盡。〈(工夫如此,方可誦經。)〉世人誦經,大悖佛心。七情憧擾,六慾紛營,靈臺闇昧,荊棘叢生。不滅火性,不戒意淫,不然性燭,不點心鐙,罔知懺悔,惡孽纏身。〈(還誦甚麼經呢)〉如此誦經,獲罪益深。〈(小心勿忽)〉
我佛如來,端重此心,心地朗澈,如鏡之明,慈悲為本,戒殺為箴。濟人利物,積果修因。〈(佛氏要旨四語道盡)〉大學之道,明德新民,定靜安慮,誠意正心。〈(士子儒生於是求之)〉倫理釋理,大旨無分,不敦倫紀,任詡修行,家有活佛,即是二親。朝夕孝敬,頂禮奉承。克全子道,遠勝朝真。聖賢仙佛,非孝不成。我作此語,願人欽遵。精修性命,勿墮冥冥。迷真逐妄,自誤前程。勸爾世人,須當治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明心見性,許面世尊。」
〈【此篇經文,言言妙諦,字字玄珠,真乃修真之指南,讀者當於無字處求之,而奉為圭臬也。諺云:心好不用齋,人果克盡倫常,孝親敬長,則誦經可、不誦亦可。】〉
巢中人誦罷經文,寂然無聲,守一聽罷,因對大帝說道:「這巢中人誦這段經文,好似打動弟子一般,但不知此巢中人,是何人斯?如何在這巢內居住,自甘跼促,得毋上古有巢氏之民歟?望乞大帝指示。」大帝曰:「非也此巢內有一高僧,名曰:『鳥巢禪師』,道高德大,因他性好高潔,故居於此巢中甚是寬敞,並不跼促也。」〈(一粒粟中藏世界,何跼促之有?)〉守一曰:「既是這樣弟子要想上去會他一會,未知大帝允否?」大帝道:「也好,就便煩他領我師徒,去見佛祖,也是好的。」說罷,二人騰雲上升,剛至禪門,果有二小沙彌,在門外拱候。
大帝道:「煩二童代為通稟,就說吾桓侯帶領東土遊生,謁見禪師。」二童道:「不必稟報,禪師早知大帝降臨,特命小童在門外歡迎也。」說畢,二童上前,大帝與守一隨之而入,進了門,地面果然宏敞,連進二層,屋宇頗覺光華,守一心中深為詫異,及將達正殿,遠遠望見禪師,手捻素珠一串,立於階下候客,大帝大踏步走進,向禪師拱手致禮,說道:「吾張擅闖寶剎矣。守一亦上前稽首,禪師合掌答禮道:「大帝有勞了,今夕領遊生至此,辱臨草菴,真真難得,且請安坐飲茶。」說畢,央大帝上階,守一隨後,到了殿中,分賓主坐下,即命二童子,捧出香茗兩大甌,敬與大帝守一,大帝說道:「吾張領小徒守一,來遊西天竺勝境,道經此處,一則特意拜謁禪師,藉聆大教。二則要煩勞禪師先導,叩見世尊。未審禪師肯否?」禪師道:「吾衲正在誦幾句偈言,卻被貴門人守一竊聽,也是奇緣。既承使令,願為先容可也。」
〈【守一之見鳥巢,先聞其經,次聞其名,次睹其面,敘之錯落有致。】〉
大帝曰:「承蒙允諾,好極了,時辰不待,就請起行。」於是三人出了禪門,仍由大道而行,禪師道:「此處距雷音寺不遠了,你我三人可散步慢行,藉以觀望景致。」大帝曰:「甚善甚善,即請禪師領導可也。」於是三人緩緩而行,守一望向前面,見有二山,在虛無縹緲之中,上有許多縷閣,也不知有若干間?只見萬道金光,晶瑩射目,看不清楚,以問禪師?禪師道:「前面二山,一名靈鷲山,一名阿耨達山,世尊修行之靈蹟與宮殿均在焉。師弟到時,可一一觀覽也。」乃行未數里,又見前面有十餘座寶塔,矗立青冥,人間未曾見過。守一又問:「其高峻若干?」禪師道:「此十二座浮屠也。每座造成七級,每級有二十餘丈高,此非人工,乃天造地設也。」言話問,不覺走了十餘里,只見沿途都是鳳尾竹,羅漢松,交柯夾道,道旁萬花齊放,不知其名,真乃香國世界,又聽見鸚鵡誦經,又看見猿猴獻果,守一見這許多妙景,樂不可支,對禪師道:「今夕承蒙大帝與禪師,到這瑯環福地,真三生有幸也。但不知秋冬雨季,亦如此佳景否?」禪師道:「此地名西方極樂長春世界,四時皆春,花不謝而草不萎也。」
〈【佛都勝境,迥異塵寰。】〉
言未已,前面又見玉石牌坊一架,非常光亮,行抵其下,上題兩箇大字,曰:「佛都」,左右聯云:
能體慈悲,纔是釋門弟子。
一著色相,難見我佛如來。
〈【如來心傳大法,一對包羅。】〉
三人進了牌坊門,行不數步,又見一坊,亦與前同,坊之正中,橫題四箇大字,曰:「長春勝境」,左右聯云:
翠竹黃花怡佛性,
清池皓月照禪心。
〈【妙景、妙文,妙理,妙道。】〉
過了此坊,行不多遠,見前面有一大照壁,高聳雲霄,瞥眼間、行抵其下,亦是白玉鑲成,光澤無比,轉進裏邊,始見大門屹立,十分巍峨。左右有八位金剛值門,相貌威武。鳥巢禪師與那降龍金剛說道:「今有桓侯大帝,帶領東土遊生,要來謁見世尊,請煩代為通稟。」那金剛答道:「今夕世尊召集男女兩班弟子,正在殿上講經,遊生到此,亦是有緣,且請少站,吾上前通稟就是。」說罷,那金剛進內去了,守一抬頭一望,見大門上直立一匾,上書「雷音古寺」四箇大字,門左右有聯云:
守得定五戒三皈,方許見佛。
掃不盡六塵四相,莫妄登門。
〈【欽哉釋子,各懍宗風。】〉
守一正在觀望,忽聽見降龍金剛大呼道:「世尊有旨,請鳥禪師,桓侯大帝,並東土遊生,一齊進見。」三人聞呼,魚貫而入,到了二門,守一忙中一看,見門左右有聯云:
有智慧門,有解脫門,有方便門,可云頭頭是道。
無眾生相,無人我相,無壽者相,始悟色色皆空。
〈【絕妙對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