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马主:郭璞注:“未详所云。” 陈逢衡云:“马主,‘主’乃‘丘’之讹。” 郝懿行:“上文俱云‘某丘’,疑‘马主’即‘马丘’,字形之讹也。” 海按:上二说可从,译文作“马丘”。
〔13〕癸酉:此距前己巳四日。
〔14〕菹台:地名。参见6-1节注〔7〕。
〔15〕仲冬:十一月。 甲戌:此距前癸酉一日。
〔16〕因氏:国名。具体未详,或在五鹿之南,靠近黄河。郭璞注:“国名”。
〔17〕姑繇之木:郭璞注:“姑繇,大木也。《山海经》云:‘寻木长千里,生海边。’谓此木类。” 海按:今《海外北经》云:“寻木长千里,生河上西北。”故洪校本改郭注“海边”为“河边”。又,“长千里”者,形容此木沿河生长,绵延千里之广。又,上文有“姑繇之水”,此“木”或“水”之讹。
〔18〕丁丑:此距前甲戌三日。
〔19〕戊寅:此距前丁丑一日。
〔20〕致:招致,召集。 姬□:此阙文疑是一“姓”字。郭璞注:“上云‘王臣姬姓之女’,疑此亦同也。” 陈逢衡云:“按注义,空方当作‘姓’。” 海按:译文从陈说。 毕哭:结束哀哭。 陈逢衡云:“夫所谓祥祠者,盖既葬则不用殇祀,故曰祥祠。祠亦祭名。前祥祠为远人,此祥祠但父兄亲族。前但丧祝罢哭,此则亲族皆罢哭也,故曰毕哭。毕,止也。” 海按:陈说可参。又参见6-7节注〔23〕。
〔21〕终:结束丧事。郭璞注:“服阕。” 海按:古代丧礼规定,父母死后,服丧三年,期满除服,称“服阕”。郭注似未妥。 嚣氏:部族名。嚣(áo),与“敖”通。 丁谦云:“嚣氏,考《史记·殷本纪》:‘仲丁迁于隞’,《索隐》:‘隞,亦作嚣。’《水经注》:‘济水(此北济水)东迳敖山东。’敖山在今汜水县东北,即嚣氏所居地。” 王贻樑案:“仲丁所迁隞地在今河南荥阳东北,黄河南岸,与下文‘西济于河’亦合,与上文穆王由五鹿、漯水南方亦相合。嚣与敖可通。《穆传》嚣氏盖即敖。”海按:嚣,亦作“嚻”,通“敖”,古地名。考《尚书·仲丁序》:“仲丁迁于嚻,作《仲丁》。”《孔传》:“嚻,地名。”《水经注·济水》:“济水又东迳敖山北,《诗》所谓‘薄狩于敖’者也。其山上有城,即殷帝仲丁之所迁也。皇甫谧《帝王世纪》曰‘仲丁自亳徙嚣于河上’者也,或曰敖矣。秦置仓于其中,故亦曰敖仓城也。”据上可知,“嚣”与“敖”通,本为地名,后亦成为以地为氏的部族名。
〔22〕己卯:此距前戊寅一日。
〔23〕遂:远郊。《尚书·费誓》:“鲁人三郊三遂,峙乃桢榦。”蔡沈《集传》:“国外曰郊,郊外曰遂。”《礼记·王制》:“不变,移之遂,如初礼。”郑玄注:“远郊之外曰遂。”
〔24〕庚辰:此距前己卯一日。
〔25〕茅尺:古代地名,具体未详。郭璞注:“地名。” 陈逢衡云:“茅尺,疑茅氏之讹。”丁谦云:“茅尺,今平陆县东茅津镇。”
〔26〕禋(yin)祀:此泛指祭祀。
〔27〕除:即“除丧”。古代丧礼之一。由着丧服改着吉服,或由着重丧服改着轻丧服。《礼记·丧服小记》:“故期而祭,礼也。期而除丧,道也。祭不为除丧也。”孙希且《集解》:“期而除丧者,谓练而男子除首绖,妇人除要带,祥而总除衰杖也。”下文言“素服而归”,此除丧必为除去重丧服,换上轻丧服。
〔28〕素服:本色或白色衣服,居丧时所穿。郭璞注:“哀未忘也。”
〔29〕是曰素氏:穆王赐姓居于茅尺的人为素氏。
〔30〕西南:向西南方向行进。
〔31〕癸未:此距前庚辰三日。
〔32〕野王:古代地名。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韩,汉时置县,属河内郡。地在今河南沁阳县。郭璞注:“今河内县。”
【译文】
乙丑这一天,穆天子东行,留宿在五鹿。叔思念盛姬而哭,便把五鹿叫做女丘。丁卯这一天,穆天子又向东行,在漯水钓鱼,并祭奠淑人盛姬,便把那里叫做祭丘。己巳这一天,穆天子继续东行,在漯水边饮马,又在那里栽上枣树,便把那里叫做马丘。癸酉这一天,穆天子南行,到达菹台。十一月甲戌这一天,穆天子向西行,到达因氏。穆天子就在河边垂钓,并观赏姑繇树林。丁丑这一天,穆天子向北行。戊寅这一天,住在黄河岸边,又召集父兄子弟、王臣姬姓举行祭祀,结束哀哭,在嚣氏终止丧事。己卯这一天,穆天子向西渡过黄河,那里是嚣氏的远郊。庚辰这一天,穆天子留宿在茅尺,于是又举行禋祀,除去重丧服后才开始高兴一些,换上白色轻丧服起程回去,便赐茅尺的人姓素氏。穆天子于是向西南方向前进,癸未这一天,到达野王。
6-9 甲申〔1〕,天子北升于大北之隥〔2〕,而降休于两柏之下〔3〕。天子永念伤心〔4〕,乃思淑人盛姬,于是流涕。七萃之士葽豫上谏于天子〔5〕,曰:“自古有死有生,岂独淑人?天子不乐,出于永思。永思有益,莫忘其新〔6〕。”天子哀之,乃又流涕〔7〕。是日辍未已〔8〕。乙酉〔9〕,天子西绝钘隥〔10〕,乃遂西南。戊子〔11〕,至于〔12〕。己丑〔13〕,天子南登于薄山窴之隥〔14〕,乃宿于虞〔15〕。庚申〔16〕,天子南征。吉日辛卯〔17〕,天子入于南郑。
【注释】
〔1〕甲申:此距前癸未一日。
〔2〕大北之隥:郭璞注:“疑此太行山也。” 丁谦云:“大北之隥,当是井陉以北之山,故后文西绝钘隥以归南郑。” 王贻樑案:“郭注是。此乃太行山脉中一山也。” 海按:此距前仅一日,且野王在今河南沁阳境内,此大北之隥当在黄河北岸太行山麓。王说可参。
〔3〕降:此指下山。 两柏:或因有两大柏树而取名。郭璞注:“有两柏也。”
〔4〕永念:怀念盛姬。
〔5〕葽(yāo)豫:人名,穆王禁军卫士。
〔6〕永思:同“永念”。 新:指新人。 郭璞注:“言思之有益者,莫忘更求新人。”
〔7〕“天子哀之”二句:郭璞注:“闻此言愈更增感也。”
〔8〕辍(chuò):本义为停止,于此或通“惙”。意即忧愁。《庄子·秋水》:“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惙。”《经典释文》:“本又作辍”,据此,“辍”或与“惙”通。 未已:原作“已未”,洪校本删此二字。 海按:此二字当是“未已”错互,且与“辍”连文,即忧愁不止。
〔9〕乙酉:此距前甲申一日。
〔10〕钘隥:地名。郭璞注:“即钘山之坂。一云癸巳游井钘之山。吉日癸巳。” 王贻樑案:“郭注凌乱。察其意,盖亦引《集古录》之《图经》所云,只是有残缺而已。但彼载与本《传》显然不合,殊不可取。……此钘隥当非卷一之井陉,而当是太行山脉中另一隥,距盬三日程。郝云即今山西翼城县东乌岭山,于地望,日程俱近之,可参。” 海按:此钘隥必非卷一之井陉山,此据前野王仅二日程,如何远至千里之外的井陉?《水经注》卷六:“天井水出东陉山西南,北有长岭,岭上东西有通道,即钘隥也。”下即引本《传》此文。今山西晋城南有天井关,距河南沁阳约一日之程。其西有析城山,距天井亦一日之程,距盐池正三日之程,钘隥或在此山。
〔11〕戊子:此距前乙酉三日。
〔12〕:盐之俗字。范本正作“鹽”(盐)。郭璞注:“,池。今在河东解县。,音古。” 海按:解县,汉置,当今山西运城、临猗、永济一带。此盐池即今山西运城之解池,以产石盐故又名盐池。郭注“”音“古”,是把“”字视作“盬”(gu)字。盬,古盐池名。
〔13〕己丑:此距前戊子一日。
〔14〕薄山:山名。即今山西与河南交界处之中条山。 丁谦云:“薄山,在盐池南。考《水经注》云‘盐池水出东南薄山’,又云‘永乐涧水北出薄山,南流入于河’。永乐涧在今芮城县西南永乐镇地。薄山南即窴坂。” 王贻樑案:“在今山西永济县南,即今中条山。” 窴:地名,即颠坂。地在今山西平陆县东北七十里处。参见5-8节注〔9〕。 郭璞注:“今桥西南悬绝,中央有两道。” 檀萃云:“窴音颠。《左传》作‘颠’,《杜注》曰:‘颠,虞邑,河东太阳县东北有颠坂。’今在平陆县东七十里。” 王贻樑案:“此窴之隥即《左传》僖二年《传》之颠坂,亦名虞坂。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云:‘今平陆县东北有虞坂者,即古之颠坂,为中条山冲要途径,《太平寰宇记》谓晋假虞之道,即此路。’甚是。”
〔15〕虞:国名。西周姬姓诸侯小国,周武王始封古公亶父之子虞仲之后于此。春秋时晋假道于虞灭虢,返回时又灭虞,即此国。地在今山西平陆县境内。郭璞注:“虞,国名,今太阳县。”
〔16〕庚申:洪校本改作“庚寅”,檀萃、陈逢衡、王贻樑皆从之。海按:若作“庚申”,则距前三十四日,作“庚寅”距前“己丑”只一日,与《传》文合,作“庚寅”是,译文从之。
〔17〕辛卯:此距前“庚寅”一日。
【译文】
甲申这一天,穆天子向北登上了大北岭,下山时在两棵柏树下休息。穆天子久久思念而伤心,又想起了淑人盛姬,于是流下泪来。侍卫葽豫上前劝谏穆天子说:“人自古以来就有死有生,难道只是淑人吗?天子不快乐,是出于长久的怀念。长久怀念虽有好处,但是也不要忘记还有新人。”穆天子听了此话感到哀痛,于是又流下泪来。这一天穆天子忧愁不止。乙酉这一天,穆天子向西越过钘岭,就又向西南方行进。戊子这一天,到达盐池。己丑这一天,穆天子向南登上了薄山,越过了窴坡,就住宿在虞国。庚寅这一天,穆天子南行。辛卯这一天是吉日,穆天子回到别都南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