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闽 白云山人存吾氏 阐说
冢孙 滋甫厚基陈氏 校刊
金者。铁也。刚生金中。百炼不消。最坚利。能断坏万物。譬如智慧。能断绝贪嗔痴一切颠倒之见。般若。华言智慧。波罗蜜。华言到彼岸。华严说六波罗蜜。一檀波罗蜜。即布施。二尸波罗蜜。即持戒。三羼提波罗蜜。即忍辱。四毗梨耶波蜜。即精进。五禅波罗蜜。即禅定。六般若波罗蜜。即智慧。六者又名六度。经者梵语修多罗。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姚秦。东晋孝武时小国也。先是符坚秦王。其子丕称帝。为符秦。太元十一年后。秦王姚苌称帝。十九年苌卒。太子兴即位。是为姚秦。三藏法师。谓通大小乘经律论三藏法。为大众师也。梵语鸠摩罗什婆。华言童寿。谓童子而有耆德。本天竺人。西域龟兹王之甥也。七岁出家。日诵千偈。即明其旨。秦主姚兴。延入逍遥园。翻译诸经。其教入中国。经皆梵书。得历代西僧通华言者。译梵书为汉字。便中国人讽诵。此经乃鸠摩罗什。所翻译也。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至)洗足已敷座而坐。
梵语佛陀。华言觉者。说此经者。为释迦牟尼佛。梵语释迦牟尼。华言能仁寂默。姓刹利氏。父净饭王。母摩耶。于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四月初八日。自摩耶右胁诞生。年十九出家。年三十成道。涅槃于周穆王五十二年壬申。二月十五日。灭后一千一十七年。教至中夏。即后汉永平十年戊辰岁也。如是。统全经而言。我者。佛幼弟阿难自称也。梵语阿难。华言庆喜。净饭王幼子。或云其侄。于佛成道日生。举国庆喜。故名。年二十出家。又十年。佛命为侍者。佛涅槃时。阿难请问一切经旨。当置何语。佛言当置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同某人。使天下后世。知法有本源。非世人所可妄说也。舍卫国。是中天竺波斯匿王之国。王太子名祇陀。树是祇陀所施。故名祇树。给孤独园者。王之宰臣名须达拏。常在此国赈济孤独贫人。人称为给孤独长者。涅槃经云。须达长者。本舍卫人。初未知佛。为聘妇故。入王舍卫城。因珊坛那。见佛生信。请归舍卫。佛令身子选众居处。得祇陀园。长者问价。太子戏答。金布地满。即当卖与。长者布金。太子感叹。遂与易地。地所有树。并以施佛。因立精舍。长者太子。交相发心。故称祇树给孤独园。比丘。华言乞士。乞食资身。乞法资心。大比丘者。以通大乘言也。佛为三界之尊。故称世尊。乞食者。佛是金轮王子。而自持钵乞食。为欲教化众生。舍离憍慢也。
时长老须菩提(至)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长者。有齿德之称也。须菩提。华言善现。一言善言。一云空生。其生之日。室家皆空。父母惊异。相师占云。既善且吉。因名焉。为佛大弟子之一。长水经疏。袒。肉袒也。西方俗仪。见王者必肉袒。示非敢有犯。佛教亦随用者。然此以表将荷大德之重担耳。肩偏袒。膝着地。手合掌。皆彼国礼也。敬为入道之门。凡事皆当敬。况欲领闻圣教乎。如来者。佛号也。谓之如者。以其明则照无量世界。而无所蔽。慧则通无量劫事。而无所碍。能变现为一切众生。而无所不可。是诚自如者也。谓之来者。以真性随所而来现。若人至诚祷告。则有感应。若欲为一切众生设化。则现色身。皆其来者也。如者真性之本体。来者。真性之应用也。护念付嘱。谓如来起慈悲心。卫护眷念。俾信受是法。付委嘱托俾奉行是法。须菩提于大众听法之初。未遑他恤。惟愿如来起慈悲心。为之护念付嘱也。菩萨。修道者之通称。梵语。菩提萨埵。省文也。菩提。华言觉道。萨埵。华言大心众生。以大心入佛道。故名菩萨。诸菩萨。乃指大众言之也。阿。训无。耨多罗。训上。三。训正。藐。训等。菩提。训觉。言无上正等正觉。广大包含。无以复加。故曰无上。灵蠢同具。高下平等。故曰正等。万理全备。圆明普照。故曰正觉。云何应住。谓当住于何虑也。云何降伏其心。谓当如何降伏此妄思心也。僧若讷曰。须菩提正发此二问。一问众生发无上心。欲求般若。云何以安住谛理。二问降伏惑心。云何以折摄散乱。一经所说。不出此住降而已。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至)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善哉者。叹其问之切也。谛审也。如是者。指下文所言也。唯。应之速也。然。是其言也。愿乐欲闻者。须菩提喜之甚。而不觉其词之复也。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至)寿者相即非菩萨。
此段说降心。先言降而后言住者。犹言。先去私而后存理也。然说降而住即在其中。摩诃。华言大也。卵生。为鱼鸟龟蛇一类。胎生。为人畜龙仙一类。湿生。为含蠢蠕动一类。化生。为转蜕飞行一类。有色。为休咎精明一类。无色。为空散销沉一类。有想。为鬼神精灵一类。无想。为精神化为土木金石一类。非有想非无想。是概指楞严经所云。诸天人不了妙觉明心。妄随七趣沉溺。补特伽罗者而言。涅槃。华言圆寂。无余涅槃。即楞严所谓大涅槃。一切修行者之所依归。僧宗密疏钞云。不生为涅。不灭为槃。是圆满清净。能所全消。超脱轮回。出离生死。即究竟到彼岸地位。误认为死。则大谬矣。涅槃有四。一自性涅槃。凡圣共有。二无住涅槃。诸佛应化。三有余涅槃。小果只断三界见思。未脱无明。四无余涅槃。已脱尽。故曰无余也。灭者。灭尽愚痴烦恼。度者。度脱生死苦海。净名经云。一切众生。本性常灭。不复更灭。六祖慧能坛经云。自性自度。名为真度。文殊菩萨问世尊。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如何。世尊曰。性本清净。无生无灭。故无众生得灭度。无涅槃可到。此皆归之众生。而佛不以为功也。相。形迹也。六祖曰。修行人亦有四相。心有所能。轻慢众生。名我相。自恃持戒。轻破戒者。名人相。厌三途苦。愿生诸天。是众生相。心爱长年。而勤修福业。法执不忘。是寿者相。有四相即是众生。无四相即是佛。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至)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复次。谓再偏次佛与须菩提答问之言也。此段说住心也。然说住而降即在其中。无所住者。心不执着。须菩提。问住心。佛教以不住为住也。布施。谓以灭度众生之法布施也。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触字包得广。凡身所应接皆是。法犹谚云方法。凡意所计画皆是。福者德之施。德者福之本。凡夫六根不净。贪是六尘。以快其欲。一不如其欲。则必布施以求满其欲。有所住而布施者然也。菩萨受知如来无相教法。无诸欲之求。无能施之心。但以法施利益众生。如水行地中。无有挂碍。无所住行布施者然也。不也世尊。须菩提既答而复呼之尊而亲之之意。后仿此。谢灵运曰。圣言无谬。理不可越。但当如佛所教而安心耳。按如所教住。即楞伽经所云。以不住法名住也。以上三段。全经大旨已括。后乃细论条目。层层推究其蕴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至)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身相即色身。得见如来。谓得见法身。
佛告须菩提凡有所相(至)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凡有所相。皆是虚妄四句。经中最要语。即名四句偈。即下文所称章句。以上二段。须菩提领悟身相非相。而佛即推扩告之也。即见如来。谓即见自心之如来。所谓云雾揆。而青天见。欲念净而天理存也。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至)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此段。乃佛奖劝学者婆心处。即护念也。通经皆护念。此其显云。智度论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盖实信者。实谛之阶也。净不杂也。僧若讷曰。法相者有见也。非法相者。无见也。舍二边之着。故云无也。心之所之即谓取。取则成着。以是义故者。即不住相之义也。如筏喻者。筏编竹以渡水者。喻人藉佛法。可以到彼岸也。傅大士曰。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此言尽之矣。
须菩提于意何(至)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谢曰。非法。则不有。非非法。则不无。有无并无。理之极也。按此即印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之言也。贤者。菩萨。阿罗汉。声闻缘觉众。皆是。圣。即佛也。无为法者。顺真性之自然。无所作为也。须菩提知得无为法。真是悟道深处。譬如为善欲以得福。不为恶恐其获祸。皆有为也。惟以理当为善。不应为恶。纵善而获祸。在所必为。恶而幸福。在所不为。直坚心以行之而已。有差别者贤。则无诤三昧。圣。则如如不动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至)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以上二段。是须菩提便悟处。释典。以此世界之外。更有无数世界。统曰大千世界。心地观经注曰。如一须弥。一日月星辰。一四大洲。一六欲。上有初禅天覆之。但言小世界。不得言千。如是一千小世界。上覆二禅。为小千世界。如是一千小世界。上覆三禅。为一中千世界。如是一千中千世界。上覆四禅。为一大千世界。楞严经曰。世为迁流。界为方位。十方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此布施为财施。七宝者。金银琉璃珊瑚玛硓珍珠玻璃也。福德者。事福也。福德性者。理福也。谢曰。福德非性。所以因缘增多。多则易着。故即遣之。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至)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此一段。佛言也。偈。释氏诗词也。所谓佛法非法。随说随扫。一部经如是。
须菩提于意云何(至)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此段乃入道次第。而须菩提即以自证也。须陀洹。华言入流。谓已入圣贤之流果者。譬犹木之有实。孙氏汇纂云此声闻初果自声教而悟者曰声闻。能逆凡流故入圣流。但未尽六根虚习。故仅为初果。斯陀含。华言一往来。谓一往天上。一来人间。便得涅槃。实无往来者。无往来之念也。孙氏云。此声闻第二果。比入流又高一层阿那含。华言不来。已断欲界思惑尽直生四禅天上。不来欲界受生。故曰不来。实无不来者。亦是无不来之念。孙氏云。本性清净光明。真空无我。不见可欲。本无欲界。故实。无不来也。此声闻第三果比尚有往来又高一级。阿罗汉。华言无生。人法俱空。已证涅槃。声闻之道。至此圆满已极。故不名果而名道谢云阿罗汉者无生也。相灭生尽。谓之无生。若有计念。则见我人起相也。黄成辨云。实无有法。尘心净尽。无法可学也。孙氏云。此果断三界见思。烦恼俱尽。又曰四果人。俱无得果之心。可见圣贤。皆以无为法。全不住相矣。但四果只是了一身。不度众生。佛门谓之小乘。诤者。争也。尘念欲行。道念欲遣。如水火不相合。两念相争也。无诤。则理欲俱忘。一念不起。心无生灭去来。惟有本觉常明。故名无诤三昧。三昧。华言正定。六祖曰。三昧梵音正受。亦云正见。远离九十五种邪见。是名正见。阿兰那。华言寂静。阿兰那行者。即是清净行。徐士英曰。佛所说四果。自有等级。第一云。不入色声香味触法。则是知欲当避。此果之初生。第二云。一往来。则是蹈欲境不再。此果之方硕。第三云。不来。则是去欲境如遗。此果之已熟。第四云。离欲。则是脱然无纤欲可除。此果之既收以此观之。亦是下学上达处。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至)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然灯佛。是世尊授记之师。生时有光于眼耳口鼻有孔中放出。如灯之明。故号然灯。明心见性。乃是有法而非法。得无所得。故曰于法实无所得也。庄严佛土。是从境说。答亦从境说。谈境正所以徴心。六祖云。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