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刘彻最亲近的近侍,他知道的事情真相自然比其他臣子要多。
刘据曾因区区一个屈死的史婉君,亲自下场诛杀鲁国史家多人,最终给自己惹了一身骚,在民间得到了一个“戾太子”的诨名。
也曾因太子詹事遭受屈打而死,当街刺死刘彻亲自任命的绣衣直指江充,引得朝野内外震动,使得刘彻对他失望透顶,最终丢了太子之位。
类似的例子苏文还能够列举出很多。
其实在面对这些事情的时候,如果刘据能够不那么感情用事,静下心来利用官场规则与谋略,同样可以达到相同的目的,非但不需承担任何后果,甚至在这些事情中一举多得亦不是什么难事……
同时苏文心里也清楚。
刘据对刘闳的情谊,仅是那次手术便可看出已胜过了一般的兄弟。
因此这次刘据究竟会如何处置此事,是否还会受到情感左右,做出一些不太明智的决定,依旧是一个未知数。
……
送走苏文之后,刘据则在思考另外一个问题:
——【这封密信究竟是谁写的?】
密信中不但提到了刘闳指使国相卜式与安馀勾结,在南越巫术的基础上策划了这场借寿仪式,希望借此让刘彻以为寿命延长了二十年,激发他对刘据在西域功高盖父的顾虑。
同时还揭露了刘闳近些年与朝中大臣、封疆大吏、甚至各路诸侯王暗通款曲的事情。
这些事情则起始于刘据被废太子之后。
刘据被废太子,朝野内外立刻便有人动起了心思,私下揣测接下来最有可能被刘彻立为太子的人是谁。
最初许多人认为最有希望的两个人。
一个是拥有和“博望苑”相同规格的“逐慕苑”,同时自小就颇受刘彻宠爱、还被允许住在长安的刘闳。
另外一个则是目前最小的皇子,出自李氏的刘髆。
虽然刘髆的生母李夫人数年前便已病故,但却并未盖住李氏这些年正盛的风头,李延年和李广利两人都是年奉与九卿相当的都尉,李广利还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刘彻的喉舌,全权负责下乡巡演之事。
就算李氏最不成器的李季,也在宫中做到了谒者,步入了刘彻近侍的行列。
不过世人并不知道,李氏的命运早已因刘据的出现发生了改变。否则早在数年前,李延年便会因李季在宫中胡作非为受到牵连,导致兄弟二人共赴黄泉。
而李广利到了这个时候也已经开始领兵,苦巴巴的带着兵马往返于西域,时常无功而返白白葬送汉家儿郎的性命,最终自己也难得善终。
而这一世。
除了李清儿如同史书中记载的那般,在生下刘髆之后第三年,便忽然因病去世之外,李氏三兄弟都安然无恙。
这完全得益于刘据给李广利和李季带来的震慑。
这两个家伙全然没有因李氏为刘彻诞下皇子就生出野心,一个老老实实做起了很有前途的主持人和编剧,另一个则明白自己这样的人“出海不慎溺死”是多么的简单,又是多么无足轻重,自朝鲜半岛回来之后便夹起了尾巴做人,在宫中更是不敢有丝毫逾越。
然后,就在朝野内外揣测刘闳和刘髆谁将成为太子,又该如何站队的时候。
刘彻的一道旨意,为他们指出了一条明路。
刘彻真是君无戏言,兑现了刘据当初前往朝鲜半岛时的诺言,在刘髆才刚满三岁那一天,便将其封作昌邑王,命其即刻前去封地就国。
如此,最有希望成为太子的人自然就只剩下了刘闳。
于是刘闳的逐慕苑立刻又门庭若市起来,国相卜式每日在门前婉言劝退的权贵与望族不计其数,就连他个人收到的私人礼物都拿到手软。
送礼的目的,自然是希望卜式帮忙引荐,在政权更迭之前站队刘闳,立下从龙之功。
有时候,腐化只在一念之差。
卜式的观念逐渐发生了改变,开始频频劝说刘闳接受这些好意,否则这些好意亦有可能成为恶意。
不知是卜式的劝谏起了作用,还是刘闳亦有了新的想法。
刘闳开始豢养门客,也开始私下接触这些朝中大臣和封疆大吏,暗中联络起了一些诸侯王与地方豪门。
但在几年之后。
任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因为刘据在西域与匈奴之事上屡立奇功,居然又被刘彻复立了太子,并且拥有边防汉军与西域诸国的拥护,此时他的权力与地位无疑比被废之前膨胀了许多倍。
这无疑给了刘闳当头一棒,也同样给了那些已经与刘闳捆绑在一起的人当头一棒,令所有人都惴惴不安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