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家虎二人见状,心里想此次来就是看你身体不行,如果你要是有力气和我们扯,岂不是还要费一些时日?
于是立即上前开口道:“今天来的目的就是来了结此事,我等不想拖延。fanghuaxs”
“那尔等该当如何?”高阳心里咯噔一下,暗道不好,这两人可能要来抢。
高阳说完,高家虎就从怀里掏出一张早已经书写好的文书,上面写有立据人,所欠银两数额,利息多少等等。
当看到借的纹银二两,一年利息要偿还二十两的时候,高阳差点笑了,里面约定利息为九进十三归,印子钱一个月也就是一两银子还一两三钱,依次叠加利滚利,一年的费用按照古人计算法应该给二十五两一钱二厘,换句话说无论是多少也不会是个整数。
高阳指着借据说道:“二位兄弟,这借据你们是认真的吗?九进十三归,你们知道一个月应该得多少?一年应该是多少?就算是到衙门你这文书也当不的数,一个无效文书我给你签了又当如何?”
说罢就要在借据上签字画押,高家虎见状一把抢过借据,半信半疑的问道:“你说的话可当真?”
“这个我骗你何用,你知道一两银子一个月当还多少?”高阳问道。
高家虎他们常年做这些事,自然是知道些,开口答道:“一个月是一两三钱。”
“对,三月呢?”高阳继续问道。
“额……。”高家虎哑火了。
高阳断定他们算不出来,于是继续忽悠道:“无论如何算,结果都会有余,即便是取舍,也是去尾留整,不会出现添进化整的。”
高家虎二人被高阳说的云山雾罩,还是没有听懂这和无效文书又有什么关系?
高阳也不想多说,因为说多了也没有什么好处,于是继续道:“你看是否能宽限几天,到时候我教你们怎么写才是合理文书?”
高家虎一想也是,这文书是随便找一个人写的,他们也不懂印子钱的规矩,写错文书也在所难免,于是答应道:“好,我再宽限你几日,到时候再来找你。”
说罢,甩手而去。
二人离开,高阳眼里露出一股杀意。
“阳子在家吗?”
忽然有一个女子的声音传来,紧接着人就走进房屋。
“是不是你大伯出门没有关?这老东西总是怕关门压着尾巴。”
来的是一妇人,年纪和大伯相仿,高阳从来人语气和端着一碗面糊糊判断,此人应该是他的大伯娘。
“大伯娘,门是村上二个狠人开的,侄儿不记得他们了。”
“二个狠人?我来的时候见村里高家虎和高家豹二兄弟,阳子呀,你莫招惹他们,都不是好人。”
大伯娘急切的朝着高阳说道,并将手中的面糊糊递过来。
高阳接过碗,不算稠密的面糊糊里面还飘有几片野菜叶子。
大伯娘有些为难的解释道:“现在粮食不多了,野菜越来越难找,山中狼群时常出没,大家都是抱团进山,这样一家也挖不的多少。”
“没事的,大伯娘”高阳现在肚子里已经饥肠辘辘,端起碗开始喝起来,喝完后还舔了一下碗底,这才感觉自己胃里好受了不少。
见高阳喝完面糊糊,大伯娘笑着说道:”阳子还是多歇息一会吧,刚刚病愈还是需要休息的。”
说罢,拿着碗走出去。
高阳看着大伯娘出门,心里感受到亲人的温暖,前世虽然父母双全,但是都忙于工作,几乎是忘记了他们孩子的存在,饿了给钱点外卖,冷了给钱去网购,无聊还是给钱……。
大多数人只会知道有钱的好,又有多少人知道孩子心里的需要。
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又或许是吃过饭后的体力恢复,高阳已经是可以下地行走了。
来到小院,高阳坐在院子里开始审视这个时代,破旧的老式院落,根本看不出原主是个有钱人,从大伯家送来吃食看,现在大家吃饭都是一个问题。
做生意赚钱不太现实,打猎,现在的体质还需要恢复一段时间,挖野菜?且不说大山有危险,跟着一群妇女干活,还不得被笑话死。
高阳发现自己居然一无是处,作为一个穿越者,依旧是什么事都做不了。
越想心里越气,不去想心中不甘。
索性也不去再想,高阳则是决定出门看看,因为这是他穿越以来,第一次出门观察这个时代,尤其是在想自己是被炮弹如何崩过来的?
于是他在柴房寻得一把弯刀,将刀别在腰间,将长袍缠绕一圈便出门而去。
今天的天气不错,村里的男人都下田去翻土地,女人则是组团上山寻找能吃的野菜,这是初春,万物生长的时节。
半山腰间的大媳妇小姑娘,熙熙攘攘有说有笑的在山间寻找可以食用的食物,有人见到山脚下过来的高阳,嬉笑的调侃道:“你们看,我们村的秀才老爷,也上山来了耶。”
“可不是,秀才怎么肯亲自上山寻找食物。”有一名大媳妇调侃道。
“我看是一个人在家寂寞,上山来找木匠家小妹的吧。”
说话的是一位年纪不大的寡妇,高阳还的跟着本村高家喊一声二嫂,刚过门丈夫就被服兵役,一年后噩耗传来,丈夫战死沙场,家中和年衰的婆婆一起生活,虽然朝廷补发了二两死亡津贴,但是架不住人头税严苛,两年后家境就一贫如洗,虽有三亩薄地,也只能阚阚糊口。
被说的小妹是本村的一个木匠,因为老木匠有些手艺,在村里也算的过得去的家庭,只是这几年整个大夏朝农业不景气,田地粮食都欠收,加上边境经常有外族侵略,更是让原本不堪重负的夏朝百姓雪上加霜。
木匠是外来户,定居高家村,木匠姓苏,大家都叫他苏木匠,女儿叫苏茜,长相也是乖巧伶俐,高阳父亲在世原来有意苏家小女,不料高父离世后不再有人提起,加上高阳读书有点不入村里百姓的眼,大多数人不喜欢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