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月的洛杉矶还带着点凉意。
晚上七点半。
受到环球委托的调查公司人员来到了一家影院。
路边的行人来来往往,不时热情的讨论去看哪部电影。
而在影院大厅的海报栏里,其中占据空间最多、篇幅最大的赫然就是莱曼导演的新作《迷雾》。
这电影今天首映,排片率与支持力度明显高出同档期的其他作品――在好莱坞,导演在院线眼里是绝对凌驾于演员之上的,也是衡量资源倾斜的绝对指标。
比方说,某一线巨星参演某新人导演的作品,与一线导演拉着新人演员的作品同时竞争,在还未出现成绩数据之前,无论怎么比,院线都会更看好导演。
这是行业的鄙视链,行内人也不会相信某某作品缺了谁就不能演了。
毕竟,演员演的好是本分,演的差了才是担责任。
换句话说,导演扛起票房,演员只是锦上添花。
而到了莱曼这一级别,本土票房收回成本是保底成绩,靠海外回本都是稍稍不及格。
这是他一部部作品打出来的地位与信任度,他的名气也足够吸引观众走进影院,不管是什么类型。
“八点场的《迷雾》,给我一张电影票。”
付了钱,取了票,贝拉看着方向,走进了二号影厅。
身为一个影评人,无论是职业需求还是自身的需求,莱曼的作品,她总是要去看的。
找到自己的座位,周围也陆续有人进场。
趁着还未放映,四处看了看,发现上座率挺不错的――影厅大约有1500多个座位,一眼看去,好像座位上都有人。
“真是热闹。”贝拉心想。
在观众们的期待里,放映厅的灯光慢慢熄灭……
……
蓝蝶飞舞,镜头如清冷的月光一般倾泻而下。
大荧幕上,脚步声先入耳中,随后是翻抽屉,搬运东西的杂音。
最后,镜头自下而上缓缓移动,就像一个人抬着摄像机偷窥一般的视角,对着灯光不算明亮的屋内,自左向右,配合着舒缓的背景乐,扫过一幅幅放在墙角的油画……
就像一双忠实的眼睛,记录着它能看到的一切……
这一段是莱曼特意吩咐托马斯补拍的开头,加上他渐渐成熟、自成体系的光影配合,把那种安宁中带点诡异、颓伤中带点衰艳的视觉感受展露的淋漓尽致。
可以说,很吊。也是莱曼想要从一开始就震住观众,拉入《迷雾》这个略显残酷、野蛮的黑暗丛林。
好的电影是需要代入感的,毫无疑问,莱曼做到了。
如果从银幕的方向往外看去,影厅里,众人的视线牢牢的定在这边……
屋内,男人正在画画,已经快要完成了。
画里,是一个手拿左轮的牛仔硬汉,他的眼神很坚定,仿佛面对什么困难都不会屈服。
画作完成,男人熄了灯休息。
黑暗中,突然狂风大作,隐约能听到房屋被摧毁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