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行》还是以票房为主的。
死个主角就被不少影迷痛骂,再来一个团灭,还是象征着希望的小孩与孕妇,岂不是剧情喂屎?
在这世上,绝大多数人还是希望看到美好的结局。因为谁都知道,电影是假的,但好的电影会情不自禁的让观众代入情绪。
所有的角色,可死可不死,都是导演和编剧怎么安排的问题,非要太过强行,那不是和观众和票房市场过不去?
很快,一篇强有力的通稿开始驳斥这种论调。莱曼代写的。
“有些文艺小青年动不动就喜欢突出“人性的黑暗面”。
可为啥要突出“人性的阴暗面”?有什么刻意要去做的地方吗?不突出电影就不行了?逼格就高了?
那让《泰坦尼克号》里,大家各自逃命,男主一脚把女主踢下水,也挺“黑暗”的;《教父》里,帮派人员个个阴冷凶悍,滥杀无辜,不讲规矩,不也更“黑暗”?
但为什么要那样做?
《纽约行》的中心思想难道只剩下人性黑暗了吗?如果是,可能都没看过,或者夏姬吧乱看。
男主杰克的蜕变,从自私、利己,只想独自带着女儿逃离,到后面被某些幸存者的善念感化,联合他人一起断后,救人,临到死,不甘心的哭泣,也是为了践行自己的责任感。
壮汉就更别说了,护着妻子一路,证明自己是真正的男人,永远挺身而出。
还有棒球男和拉拉队长,两人互有情愫,还未表明,也不知道上帝随时会在两人之间堵上一扇打不开的大门,最终怀抱啦啦队长共同赴死。
至于最后没有开枪的士兵,则有力证明了一切想守护的东西都是值得守护的,是孤岛的希望。
这种时候,为深刻而深刻,是不是有病?
电影有那么多丑恶的嘴脸,生存变得这般困难,但关键时刻,依旧会有人站出来。
这也是电影想讲的地方,结尾又有什么毛病呢。
那些士兵的内心
深处就不渴望幸存者了?道路的破坏,满目的疮痍,丧尸的残骸,都在说明士兵在有意义的坚守阵地。
还有,老是瞎琢磨什么阴暗面的,可能精神上有病。
有病的话,别耽误治疗,看开点,才能活得久。忠告。”
……
《纽约行》不是没有缺陷,甚至还有一两个穿帮镜头,搭景没搭好。
批评也不是不听,比如巨石强森的演技不够自然,动作戏还好,一到文戏,就过于肤浅,为了怒而怒,近景特写更是一个没有,就是为了怕暴露强森演技不扎实这一点。
还有伊娃,没什么存在感,虽说表演没啥问题,但也不够出彩,要不是后面有一段她个人的长镜头,也就是杰克死后,伊娃护着安吉,憋着声音哭泣那段最为出彩,然后呢,没了。存在感依旧薄弱。
安吉因为是小孩,形象符合即可,算是赞誉多过批评。
其余角色,西装大反派演的让人恨恨,是最惊艳的,完全压过了伊娃、强森等演员,也是削弱了主角团的镜头效果,有些失衡。
这都是莱曼同意的点。
他也没想反驳。
――――请牢记收藏:,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