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阎一民告诉他没那个可能,因为那玩意太危险,差不多就是一碰就炸。唐笠不死心的让他制作了一点做实验,结果让他十分沮丧,因为人家说的都是对的。
唐笠的第二个想法,就是提高第二种火药的爆炸威力。在他那可怜的化学知识储备中有一个词叫“颗粒化”,大概意思就是把普通黑火药弄成颗粒状的,爆炸威力能够提高很多。
可惜的是,具体怎么弄他是一窍不通。尝试着加水弄成糊状,晒干后敲碎成颗粒状,结果根本没鸟用。因为根本做不成稳定的颗粒,晒干之后一碰就又是粉末了。
不过唐笠的这个尝试,却被墨家出身的阎一民看在眼里、记在了心里。倒不是他真的认为唐笠是这方面的天才,或者认为做成颗粒后会增加威力,而是认为这种发自能够解决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此时的火药都是粉末状的,这就存在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在运输的过程中,颠簸会使三种成分分离。真正使用之前还需要重新搅拌,非常麻烦,还容易受潮。
要真能够做成颗粒状,就能避免这个问题。至于如何做成结实的颗粒,用水不行可以试试其他东西嘛!比如酒、比如糖水,用带粘性的液体是不是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可惜因为现实条件,他的这个想法并没有条件尝试。
最后,唐笠能想到的唯一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增加容器的密闭性了。
他让人打造了一些大小不一的、尽可能密封的木头盒子,再在其中铺上一层防水的油纸,最后在其中填装火药并尽可能的压实。
结果
结果是根本就点不着。
最后还是阎一民出的主意解决了这个问题。他用油纸把火药分装成小包,然后再装进铺了油纸的木盒中。实验的结果让人吃惊,不但能够点燃,威力还真的明显大了很多。
通过多次实验,阎一民最终确定了木盒的尺寸,既方便携带、又能保证威力。之所以用木盒不用陶罐之类的,主要是木头盒子不容易损坏,不像陶罐那样摔一下就碎了。
让唐笠十分忐忑的引火装置倒是没有太大困难,这时候的人已经在这个上面想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办法了。虽然仍然没法像唐笠印象中的手榴弹引线那样方便又稳定,却也基本够用了。
当然,这种需要提前用明火点燃的引线,稳定性方面肯定还是不够的,所以盘古军最初用投石机抛出去的那些,只有不到一半成功爆炸。
不过这也已经足够了!
这玩意再怎么搞也是黑火药不是炸药,想靠爆炸对敌造成实际杀伤就太天真了。最大的作用,还是那股子声势对敌人心理上的影响。
此时就是如此。
第一营提前浅浅埋好的“土地雷”因为不用在空中飞行,引线的稳定性十分靠谱,基本上十个中能成功炸九个。
木盒中填装的那些碎石陶片没起太多实质作用,除非崩到敌人脸上,否则威力对于着甲的士兵来说并不大。
不过爆炸的声响和火光,对敌人心理上的影响就大了,尤其是爆炸就发生在脚下,而且还是密集列阵的人群脚下。
这还不是最大的效果,最大的效果是第一营提前布置好的纵火带。
黑火药炸伤人的威力还有待提高,纵火可是老本行。提前撒了火油的各种易燃物瞬间就被点燃了。
这把突然烧起的大火,再发生在密集列阵的人群中,会是一种什么景象?
反正那五千辽军步军,是瞬间就崩溃了。
两翼包抄的三千辽军骑兵也同样踩上了“地雷”,只是快速移动且阵型松散的他们,受到的伤害要远比步兵同伴小得多。
不过战马也没有甲啊!裸露的四条腿和肚皮,都是土地雷崩射的“弹片”最好的目标。
其实即便是这样,战马受到的伤害也不大,毕竟黑火药的威力还是不行。
可惜战马不是人,畜生没有理智,不但更容易受惊,且受到惊吓后一旦发狂,短时间内根本就没有恢复的可能。
就在辽军骑兵因为踩上“地雷”而一片大乱之后,唐笠的二百亲卫骑兵在最合适的时间杀了过来。
本就控制胯下战马都不能的辽军铁骑,根本没有丝毫还手之力,被高速冲来的盘古军骑兵杀的人仰马翻。
紧接着,原本摆出防御阵型的郑大部两千步兵,就散阵杀了过来。对付失去速度且无法控制战马的骑兵,人数就是最好的武器。本来是要抄敌后路的辽军铁骑,就这样成了被屠杀的对象,片刻间就损失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