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书院开始走上正轨, 何文静也开始操心起女儿的婚事来。
虽然他觉得十五岁还小,但是他也不想让女儿因为自己而成为别人口中的“老姑娘”,而且如果要打消赵孺的念想, 最好的办法还是将何音的婚事尽早定下来。
目前他比较看好的人选有三个,一个是宋易的儿子,今年十七岁, 已经考中了举人, 行止端方, 长相俊俏。
第二个是大学士孙凭的长孙,今年十八,长相虽稍逊宋家儿子一筹, 但为人却十分正派, 加上孙家几代人也少有纳妾的,所以何文静见过之后对他也比较满意。
再一个就是自己书院的学生严璟。
由于他的书院不是为科举而办, 因此来他这里读书学生多是十岁以下的孩童,为的便是有一天反悔,他们仍旧来得及退学入其他书院读书。
但是有一个人却不同,那就是严璟。
严璟跟何音同岁, 入书院前就已经有了举人功名,而且他跟自己身高差不多, 在整个书院的学生中显得十分突兀, 因此何文静便不想收他。
没想到他却没有放弃, 自此不管何文静是带着学生出门还是独自一人回家,总能跟他“偶遇”。
而且跟何文静预想的不一样,他没有一直纠缠自己让他入书院,而是不知从哪里收集到自己平日给学生上课的内容,然后在两人相遇时请教自己。
何文静不知道他一个已经考中了举人的人为何会突然对科举失去兴趣, 但是他不是苛刻之人,因此只要是严璟来请教他数理问题,何文静也会耐心解答,只是仍然不提书院之事。
本以为对方只是一时兴起,没想到这样的“偶遇”却一直持续了三个月,而且严璟询问的课题深度也越来越难,进度也已经赶上了何文静头一日所教。
这时他才觉得,也许这个年轻人是真的有向学之心,而不是自己之前所猜想的,为了考进士而使的障眼法,然后何文静就把他收下了。
严璟的年纪比其他学生都大出许多,何文静还问过他可会觉得难看或者不便,没想到他却十分豁达,平时与数理班的同学相处也十分融洽,看得出来是个心胸开阔之人。
后来何文静也问过他为什么不再继续考科举,他却道:“学生科举本是为着圆双亲心愿,如今双亲已去,功名利禄与我实如浮云,本以为这一生或许也将如其他人一样按部就班而过,没想到却听闻老师开办书院的消息,尤其是在接触西学理论之后,学生才知原来世间总总皆另有奥妙,这世间种种情状也别有天地,实在令学生神往不已。”
何文静听完这一番言论倒是对他有些刮目相看。
大夏的书生,尤其是已经考取功名的,少有能经得住诱惑选择放弃仕途的,而严璟年仅十五岁却已考中举人,显见是天资不凡,若是继续科举,一个进士功名不在话下。
而且这样的聪明才智不仅体现在经书子集上,他在学数理、工程方面的进度也很快,甚至仅仅靠自学就已经超过何文静大多数的学生。
所以在他发现严璟接受新事物、新观点十分容易之后,何文静便想将他作为自己的接班人来培养。
而何文静之所以动招婿的念头,也是源于此。
严璟家中父母双亡,那么女儿一旦嫁过去就绝对不会有婆媳之难。
再就是他虽然不会入仕做官,但身为举人也有一定家资,而严璟也不似普通书生般迂腐,所以对于赚钱一事并不抵触,甚至何文静听闻,他在听过几堂陈运年的商贸课之后,还自己试着投本钱按照讲解的事例进行实际操作,据说还赚了不少。
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如果何音嫁给他,那么她就不会被困于后院之中,这大千世界,何音皆可跟着夫君同往。
不过这也只是何文静自己的想法,至于何音到底想过什么样的生活,还是要她自己来定。
所以他才圈定了三个人选,准备让女儿自己选。
后院,何音看着桌上的三本册子,抿唇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