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子里老人坐在墙根底下,身边摆着个白色的搪瓷茶缸,里面泡着茶叶,旁边是修鞋匠的摊子,一人一摊一马扎,摊子也是简易的木架子支撑起来的,身后挂个白布条,上面红字写着修理皮鞋。
关键是这白布条还不能是自家做的,上面的字,都是印上去的,底下一行小字,写着京城个体多少多少号。
修鞋匠的毯子上还摆着好几双皮鞋,他马扎旁边就是他要用到的各种工具。
这时候,他身边的小马扎上坐着一位打扮靓丽的女同志,手里提着布袋子,穿着蓝色的运动裤,还戴了一副时尚的大墨镜,正静静的等待着修鞋匠给自己修理不小心穿坏的皮鞋。
胡同里偶尔有来往的人,有的步行,有的是骑着自行车。
往里走,还能看见在路边坐着遛鸟的大爷,旁边树杈子上挂着的就是他的几个鸟笼子,叽叽喳喳的鸟叫,瞬间就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
而且,老大爷的身边,已经围了几个孩子了,都是胡同里的娃娃。
真是提笼架鸟要从娃娃抓起了。
巷子拐弯,又看到一年长的老太,在石墩子上摆着木头牌子,下面放着小黑板。
上面写着手工水饺,狮子头,回锅肉,锅里香气四溢,闻着让人食指大动。
“妈,我要吃那个。”老二林弘毅一手指着锅里的肉,一手拽着沈安茹。
三轮车的速度可赶不上孩子的眼尖,也绕不过肉香的笼罩。
三轮还在继续往前走着,老二哭闹着非要吃。
沈安茹没办法,便让三轮车师傅停下来。
“同志你好,这狮子头和回锅肉怎么卖的?”沈安茹问道。
“狮子头三块钱,回锅肉六块。”
“各一份吧。”沈安茹说道。
狮子头也叫四喜丸子,一份四个。
生意上门,做生意的人也利落了起来,别看年纪大,但是干起活来还是相当麻利的。
“同志,水饺要不要来点。”
“来三斤好了。”沈安茹说道。
今晚住在这里,对于周围的情况一点都不熟悉,吃饭的问题还是要解决的,而且,今天林业也要回这边住,三斤水饺足够他们吃了。”
沈安茹掏钱结账,然后提着东西重新上了三轮车。
来到四合院门口,卫东说道:“嫂子,我之前给你的钥匙,就是这房子的钥匙。”
沈安茹点点头,而后将手里的东西先交给了卫东,自己则是掏出钥匙,打开了大门上的锁。
这时候,旁边院子里正好有人出来,见这男女老少的站在院子门口,心下也好奇。
“您这是新搬来的?”旁边邻居对着沈安茹问道。
“是,我丈夫在京城工作,这不安定下来了,我带着孩子就过来了。”沈安茹说道。
邻居有些狐疑的看着沈安茹。
主要是旁边站着一个夏卫东。
这四合院的房主,也就是林业,他们见过啊。
这老婆孩子来没问题,可是旁边这男的是谁呀?
难道是亲戚?
虽然好奇,但是也没问出口,万一猜错了呢?多尴尬。
沈安茹用钥匙打开了大门。
邻居见状,也就相信了沈安茹的话。
“哎哟,以后咱们可都街坊邻居了,有事儿您说话。”
沈安茹回以礼貌的一笑。
院子里已经是焕然一新,跟当初卫东走的时候又不一样了,柱子,门窗,都是新上的油漆,连带着墙面也都重新拾掇了。
这四合院相当大了,不然当初也不能住下四大家子人。
北边上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南房三间,进来的这块,叫叫门口,两边有小面积的耳房。
“这房子,以前绝对是达官显贵住的宅子。”沈安茹笑道。
“对,当时大哥说,卖房子的人也是这么说的,不过看这房子的大小面积,肯定是了。”卫东应和着。
“倒不是看面积,而是看这房子的布局。”沈安茹说道:“往前倒腾个百十来年,住在这里的,肯定是满族人,说不定还是个八旗子弟呢。”
沈安茹老家在东北,众所周知关外那是前朝的发源地,那边盖房子也是有讲究的,房子不盖四间或者六间,忌讳四六不上线,其他的则是能圈院墙的就圈,盖上门楼子,不能圈院墙的,比如说在她老家那块也有年头久的传下来的四合院,周围是山区,林区,就用木材栅起栅栏院,栅栏门。
比方说那边有杨木栅子,邓家栅子,这些村的名字起源就是因为这种房子的建筑形势而得名的。
进了屋里,布置的格局倒是没有以前那么讲究了,这四合院里的万字炕也没能保留下来,而是按照住户的需求,早就已经改造过了。
要是老一代的万字炕,那进了屋子,西、南、北都是炕,而且也有讲究,西炕为贵,南炕为长,北炕为小。
一般来说,家里的老人长辈住在西间,逢年过节,来了宾客,也住会安排到西间,长着睡南炕。
很多老讲究,京城这边也有人传承下来了,但是林业和沈安茹都不是少数民族,自然也就没有那么多讲究了,家里一切都是怎么舒服怎么来。
“哇,这个院子好大啊,这就是咱们以后的家吗?”林晴欢快的跑到院子中间。
而林弘毅则是每个屋子都去看看,好奇心比较重。
至于老三林博文,刚学会走路,大多数时间还是得人抱着,所以,沈安茹一直抱着小老三。
“慢点跑,别摔着,还有啊,在院子里闹腾会儿就得了,别出门去,这初来乍到的,对周围也不熟悉,你们跑丢了都没法找。”沈安茹大声叮嘱着。
卫东找到了厨房,将买好的东西都放到厨房里,而后就赶紧到院子里,看着孩子们,不让他们离开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