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周均安在国内身败名裂,所有人都知道他为了贪图本不该属于他的东西,伪造所谓的证据,又拉拢了一批公职人员下水,差点让他将乔家的祖宅据为己有。
如果不是因为他是外籍人员,这会儿肯定因为各种罪名关在牢里。
当年周均安狼狈地逃离之后,事业方面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季嘉衍用了各种手段,给国外有影响力的媒体都提供了线索,揭露所谓的艺术家的行骗行为。
所以灰溜溜地滚回他现在的国籍的国家之后,周均安的日子自然也就没有以前过得那么滋润,他变成了人人唾弃的对象。
没有演出的机会,自然也就没有了收入。
周均安在国外的时候和他的母亲住在一起,这些年,周均安的日子能够过得这么滋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一直都是他的母亲给他出谋划策。
包括将乔家的祖宅据为己有的事情,也是这位老太太在背后帮他谋划。
可想而知这种家庭的人,如果成功了,皆大欢喜。
如果不成功,那么出谋划策的人就会成为发泄的对象。
过去两年,周均安的日子过得越来越落魄,他也开始频繁对自己的老母亲动手。
这位老太太终于受不了,又冥思苦想了一个对策,她让周均安来这个城市碰碰运气,看能不能以乔瑾瑜女儿的父亲的身份,得到一些好处。
史密斯律师讽刺地笑着说:“那位姓周的先生,准备的材料足以以假乱真。倘若当年我不是见识过你母亲对你父亲死心塌地的感情,我真的有可能会上当。”
宋清清听完这些事情倒是一点也不生气,眼神里反而闪烁着光芒。
史密斯看到这一幕,不由得再次感慨血缘的奇妙。
当年的乔瑾瑜也是如此,听说别人对自己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不但不生气,反而有些隐隐的兴奋。
乔瑾瑜当年是这样说的——“对方动手了,那我就有理由反击,如此一来,就不用我费尽心思地去谋划,去挖坑。”
那么现在,她的女儿又会怎么说呢?
宋清清说:“真是太好了!我妈妈当年发生意外,除了那个老太太之外,也有姓周的原因!可惜两年前因为他是外籍,让他逃脱了。连坐牢都不用!既然现在他送上门来,我当然也不能错过这个机会。”
周均安之所以这个时候来这个城市,不仅仅是因为弹尽粮绝,穷困潦倒。
更是因为他们母子俩合计了一下,觉得宋清清既然已经得知自己的母亲在国外有那么多的产业,却没有马上出来继承,那就说明她手上应该没有什么证明的材料。
而且他们觉得自己有充分的论证。
首先第一个,宋清清出生之后没多久就被老保姆送到外地。
第二个原因就是,当年那样的环境,乔瑾瑜一家子都是被批的对象。据说当年乔家被人翻了个底朝天,家里零零碎碎的东西都被人搬走,要么充公,要么被人据为己有。
所谓的法律文书,没准早就在这些轰轰烈烈的事件中消失不见。
要不然正常人怎么会看到这么一大笔财富不着急继承?
这一次,周均安做了非常周密的安排,各种文件都准备得妥妥当当。
宋清清饶有兴致地问:“史密斯先生,不知道您对刑法方面是否有研究?这位周先生触犯的法律问题是否可以将她送进监狱关20年以上?”
史密斯说:“目前为止还不行,因为他还没有获得相关的犯罪所得。”
宋清清有些苦恼地说:“史密斯先生,我真的很希望他能够进监狱,可否请你帮我想想办法。我宁愿用自己来做诱饵。”
听到这话,之前坐在旁边一直没有吭声的季嘉衍立刻反对说:“不行!无论如何,你都不能做诱饵!这件事情我会想办法,你歇了这份心思!”
季嘉衍的声音突然提高几个分贝,史密斯都吓一跳。接着史密斯要用欣赏的目光看着季嘉衍说:“你说得对,乔如果知道自己的女儿这样冒险,她肯定会不高兴的。当年我见过她发火,真的太可怕了。”
第一次听到有人用“可怕”这个词来形容母亲,宋清清特别感兴趣地问史密斯,当初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要母亲这样。
史密斯两手一摊,有些无奈地说:“和你的父亲有关呗!”
据说当初有一个家世显赫的人,很喜欢乔瑾瑜,这个人为了达成目的,对宋远桥做了一些龌龊的事情。他让人把宋远桥扔到红灯区。
乔瑾瑜找了很久都没有找到宋远桥,急得不行,她很聪明地根据线索,查到是那个富二代所为,立刻上门兴师问罪。
结果那个富二代根本不吃这一套,他还趁机调戏乔瑾瑜。
奈何,乔瑾瑜根本不是吃素的,她很快就把这个富二代的所有信息整合了一遍,她直接去找了富二代的兄弟。
像他们这种家庭的兄弟之间也会有竞争,毕竟涉及到继承人的位置。
就这样,乔瑾瑜轻而易举地通过这种挑拨离间的方式打成了自己的目的,最终知道已经失踪了两天的宋远桥的具体位置。
宋清清表情有些复杂,一方面是佩服自己母亲的聪明才智,另外一方面是有些好奇这两天自己的父亲在红灯区到底都干了什么?
史密斯看穿了宋清清的心思,他脸上是止不住的笑容。
宋清清终究还是好奇地问出心中所想。
史密斯哈哈大笑,反问宋清清说:“你父亲从来没有跟你说起过这件事情吗?”
宋清清摇摇头,“我父亲不是很会聊天,你应该知道的。”
“你父亲确实不会聊天,所以他做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他给红灯区的女士们上数学课!你母亲找过去的时候,看到他不知道上哪弄来了一块板,在板上写着数学公式。你母亲把他带离那里的时候,他还忍不住嘱咐她们说要熟背九九乘法口诀,这样收钱的时候就不会少收钱。”
宋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