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楚有号浅水炮舰视死如归的从右前方开了过来,炮舰上居然新增了两具鱼雷发射管,日本舰队司令、雪风号驱逐舰舰长觉得很诧异,中国海军是怎么知道我们要驶入钱塘江,并提前在这里“埋伏”了一艘军舰的?
中国海军会只派一艘小炮艇前来拦截么?
周围海域里,中国海军是不是还埋伏了更多的、安装了鱼雷发射器的军舰?
中国海军是不是在故意诱使自己先开炮?
就算把军舰开进钱塘江内河中,早有防备的中国军队会不会用岸炮袭击自己?
军舰开进陌生的钱塘江水域,对其水文情况毫不知情,怎么机动规避中国军队的炮火?
中国军队会留着那些渡船等自己去抢么?
前面还有什么危险?
雪风号舰长越想越觉得这是个阴谋,他决定赶紧撤回外海去,决不能拿着大日本帝国海军宝贵的军舰和海军官兵生命去冒险,做出决定后,他果断下令舰队掉头、向外海疾驶而去。
望着逃走的日本军舰,楚有号浅水炮舰全体官兵禁不住欢呼起来。
钱塘江。
南云造子派来联络蒋钟政的信使,以为亮明自己日本人的身份、就能“震慑”住蒋钟政,让他乖乖的配合周萌人的叛军渡江,虽然日本信使貌似恭敬地做了各种允诺、企图利诱蒋钟政配合叛军,但蒋钟政是个民族主义者,他果断拒绝了日本信使的要求。
理由不成,日本信使马上露出狰狞面目,威胁蒋钟政必须配合叛军的行动,蒋钟政在民族大义面前、没有向日本人低头,他在日本信使转身离开时,果断的从后面开枪击杀了这名日本人。
军营外负责接应的菊机关特工没等到日本信使出来,反而听到几声枪响,心知不妙的日本特工偷偷溜走了,他要赶去执行南云造子的另一项阴谋。
吴佩孚的临时指挥部内。
吴佩孚给于学忠、张福来发电,任命于学忠为安徽前敌总指挥,立即率领第四师、第五师向西南方向的全椒县攻击前进,与在巢湖的徐毅第一师夹击合肥。
战事比吴佩孚设想的还要顺利,吴佩孚下令把战况通报全军、以此激励士气。
吴佩孚抽了支烟、让自己恢复平静,然后来到地图前,思考下一步的战术部署。
没过多久,吴佩孚先后收到两封信,一封是名道士送来的,与之前的信一样,淡淡的花香、说明写信的是同一个女人,或者说是一名女道长,信上只有一句话:
钱塘水暖鸭先知,又到一年北返时。
显然,这跟前两次预警一样,这也是暗示这里有危险、在劝吴佩孚离开钱塘江防线。
另外那封信就来的很突兀,是有人丢到军营岗哨那里的,信的内容非常惊悚:
浙江工兵二旅三团团长“常凯申”,真实姓名蒋钟政,是国民党在浙江的军事总指挥。
远在日本的国民党一直拒绝承认现在的北京政府,在日本黑龙会等资助下、在日本组建了“流亡政府”,在汪精卫的领导下,一直致力于颠覆中央政府,成立一个由国民党独裁的专制政府。
国民党不顾国家利益,一切仅为一党之私、早已尽失民心,但他们背后有日本人的金钱、武器支持,曾在国内搞过几次武装叛乱,都没能成气候。
现在常凯申、蒋钟政控制了一个团的兵力,又在漫长的钱塘江防线上、守卫着很长一段江面,假如蒋钟政与叛军勾结在一起,把叛军放过江来,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常凯申到底是不是蒋钟政,这是问题的关键,蒋钟政就是“中原大战”的总指挥,这个人可不能小觑,吴佩孚需要赶紧做出决定。
带领其它部队去把“常凯申”控制的第三团缴械,不仅会动摇整个钱塘江防线、很可能被周萌人的叛军趁虚而入,而且这样还很可能引起火并,因为“常凯申”是蒋钟政的话,他绝不会单枪匹马的控制一个团,这个团的军官可能都是国民党的人。
吴佩孚略加思考后,决定把部队的指挥权交给黄绍竑,但没把“常凯申”很可能就是蒋钟政这件事儿告诉黄绍竑,只说是自己想去各团巡视一下,黄绍竑也没起疑心。
吴佩孚仅带着王胜宝和两名卫兵来到了工兵二旅三团防区,“常凯申”闻讯亲自跑出来迎接吴佩孚,蒋钟政为了伪装自己,“常凯申”不仅刮掉了胡须、剃了光头,还戴了一副低度数的金丝眼镜,不是熟人,很难把他跟蒋钟政联系起来。
吴佩孚并没有与蒋钟政见过面,所以他认不出来“常凯申”的真假,不过他敢只带两三名卫兵就直接来三团防区,也是有所依仗的,任道远的元神提前在“常凯申”的团部内外转了一圈,他十分确定没有任何危险。
吴佩孚简单询问了“常凯申”一下防务,然后就告诉他,定威军第五师与第四师,已经把陈调元的叛军包围了,消灭他们只是时间问题。
“常凯申”闻言一惊,但很快就装出一副兴高采烈的样子来了。
吴佩孚在这里停留了一会儿,确定“常凯申”没有将渡船送到对岸去,然后就离开这里、去其他江防阵地巡视了。
吴佩孚虽然离开了二旅三团防区,但是,背廆营已经把三团防区内的两个渡口都严密监视起来了,但凡有一条渡船划向南岸,也逃不脱他们的眼睛,这也是吴佩孚的防范措施之一。
镇江。
江北的江苏叛军早就聚集到与闽军约定的渡口北岸,正等着闽军占领对岸码头后、就开始渡江,靳云鹗率领定威军第六师从背后包围了这股叛军,叛军可没有背水一战的勇气,第六师开了几炮后,叛军阵营里就走出来几名举着白旗的叛军。
定威军第六师将叛军缴械后,火头军刚刚把午饭做好,长江南岸闽军向天空发射了三枚绿色信号弹,这是叛军之间约定好的信号,说明闽军已经占领了对岸的码头,通知江苏叛军可以渡江了。
早就换好江苏叛军军装的定威军第六师11旅2团、加上配属给他们的重机枪营,也顾不上吃饭了,马上登船渡江。
闽军也是刚刚赶到这座码头,他们见对岸船只已经开动,于是不疑有他,闽军除了留下少部分兵力接应江苏叛军外,也都去做饭、休息了。
11旅2团渡江后,马上接管了码头,渡船返航、前去接应后续部队,第六师11旅全部渡过长江后,渡船返航,第11旅旅长见闽军正在乱哄哄的打饭,他认为机不可失,于是率领全旅官兵,犹如猛虎下山一般冲进闽军阵营。
毫无防备的闽军,突然受到“友军”进攻,慌乱的四处溃散、有些直接跪地求饶。
闽军毕竟有兵力优势,后面的闽军很快稳住阵脚、准备反击“苏军”了。
就在这时,李殿荣、董政国、陈安宝率部赶到了镇江,他们很快将闽军彻底包围了,靳云鹗率领第六师退守江边、摆了个背水一战的阵型,将闽军彻底包围了起来。
接连两次突围都被打回去的闽军将领,知道突围无望、也不可能有援军前来解围,于是闽军决定缴械投降了。
不到一个白天的时间,江苏境内的叛军全部束手就擒。
这天在江苏战场的几场战斗,双方投入十余万兵力交战,可实际双方总伤亡只有两千余人,定威军更是只有一百余人轻重伤,这种战况很“民国”。
民国战争,大部分情况下都是这样,唯一例外就是这场战争比较突然,以吴佩孚亲历的几场内战为例、就更能说明这种战争就是民国常态:
第一次直皖战争,吴佩孚与段祺瑞的“笔墨官司”、“口水战”、“电报战”足足进行了将近两年,可战争从开始到结束、只打了七天,直、皖军总共近20万人的大战,双方合计伤亡四千余人,其中阵亡人数不到300人。
直奉战争同样是先打了大半年的“口水战”,双方20余万大军对战、可也只进行了八天,12万奉军虽然只有2万余人逃回了关外,但奉军被俘及向直军投降的超过9万人,双方实际伤亡也只有五六千人。
第二次直皖战争,双方投入兵力约15万,战争实际只进行了两天,双方伤亡一千余人。
定威军在江苏取得大胜的消息,很快就被各地报馆知道了,很多报馆都出了“号外”,更有很多报社预测定威军取得全胜、仅仅是时间问题了。
镇江。
李殿荣向吴佩孚汇报后,按照他的命令,率领定威军第三师、第六师、第12师第24旅、第一混成旅沿宁沪铁路、沪杭铁路立即赶往杭州。
吴佩孚准备实施战略反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