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户部尚书的回答,赵杞不由一愣,还以为户部尚书理解错了,连忙补充起来。
“可能本王刚才没有说清楚。”
“这一厢援军,将与整个前线主力一起作战,还要替虎翼军分担战场压力。”
“可以说,这些援军将会进入最惨烈焦灼的战场,而这种高强度作战,对后勤造成的压力更大。”
“以这种情况,后勤能够支撑多久?”
户部尚书淡然轻笑,直接重复了一遍:“还是三年。”
什么?!
赵杞眼神尽是诧异:“是本王听错了,还是你说错了?”
“要知道,现在前线的总兵力,已经超过三厢,再支援一厢,便是四厢,共计七万多人。”
“支持七万多人进行高强度作战,后勤还能坚持三年?我大宋的国力,何时壮大到这种地步了?”
进行国战,乃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之事。
消耗的可不是只有前线的粮饷,还有后勤运送粮草产生的损耗,国内通货膨胀导致的物价走高。
比如搁在平时,一两银子只能买一石粮食,那么战时,却需要二两银子才能迈出同等粮食。
再加上常驻正规军奔赴前线,当地出现空缺,就需要进行徭役,招募兵丁进行补漏,免得境内出现问题。
如此一来,进一步耽搁国内生产。
这也是为何常言道,打仗便要劳民伤财。
而现在,支持这么大的战争,大宋竟然能够坚持三年?这简直超出了赵杞对于大宋国力的认知。
户部尚书甚是自信的解释道:“这都是陛下留给我们的遗产。”
“陛下……”
“不错!”
户部尚书满脸傲色:“陛下虽然在位时间很短,但是却大力削减冗兵,在保持够用兵力的前提下,轻数量,重质量。”
“如此一来,省下了大量军饷。”
“再加上陛下在位,无人敢贪腐,现在这批军饷全都分文不少的躺在国库里。”
“而陛下最大的功绩,就是平衡文武,如今武将不再受到压制,拥有战场上绝对的指挥权力,使得我大宋兵马战力猛增。”
“以往砸进去几十上百万两银子,都无法见到成效的战争,现如今,恐怕只需几万两银子就能打下来。”
“节流开源,不断积累,如今支援前线再打三年,也毫无压力。”
听到这番话,赵杞不由长大了嘴巴。
他知道赵桓的实力有多强,却没想到,已经强到了这种变态地步。
在位不到一年时间,就为大宋积累了如此空前的国力?
说句大逆不道的话,历代宋帝皆是些酒囊饭袋,把大宋国力全都用在了刀把上,如今遇到赵桓这个实干派,所有钱全都花在刀刃上,大宋的国力优势便逐渐体现了出来。
这也是为什么,自从赵桓登基,就一直在打仗,可是打到现在,国内非但没有半点动荡,反倒变得更加国泰民安了。
那些自诩“文治”的国君,没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